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時期,實際人口數量及大幅度減少的原因!

三國時期,實際人口數量及大幅度減少的原因!

摘要:《三國志》載:曹操軍隊沒有吃的,程昱供他三天伙食,餐餐混有人肉;袁紹在河北吃桑椹;袁術在江淮吃水草過日子;劉備被袁術打敗後,在廣陵人相食;更痛苦的是百姓的生活。董卓之亂,民不聊生,白骨委積。

三國地圖

正文: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沿襲了東漢的戶籍制度。在此種制度下,戶口隱匿脫籍雖然嚴重,但國家所掌握的編戶數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晉書》卷14《地理志》載:「至桓帝永壽三年(157),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此為東漢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人口統計。

又載:「太康元年(280年),平吳,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此為西晉統一全國時所掌握的編戶數量。

然而,由於《三國志》缺乏「志」的緣故,《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均沒有給我們留下完整的、系統的戶籍統計數字。

一、三國人口史料考證

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戶口數字並無正式的記載,散見於史書的原始史料大致有如下數條:

其一,《三國志》:「劉禪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其二,《三國志》:「(王)浚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後宮五千餘人。」

其三,《後漢書》:「及魏武皇帝剋平天下,文帝受禪,人眾之損,萬有一存。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其四,《晉書》:「劉備章武元年,其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其五,《晉書》:「孫權赤烏五年,其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

其六,《通典》:劉備章武元年,有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魏氏唯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孫權赤烏五年,有戶五十二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三國人口

史料所顯示出的三國時期的戶口數,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數量太少。如果說魏國的戶數少到只比吳國多一點,還能用黃河流域持續不斷的戰亂、天災、人口遷徙等原因來解釋的話,那麼南方蜀、吳兩國戶口之少就怎麼也說不通。

戰亂、災害對南方的影響遠不如對北方那樣嚴重,況且由於北方移民的遷徙,南方人口理應有所增加,怎麼可能不增反減呢?因此,對蜀、吳兩國口戶數的質疑是合理的、有必要的。

由於原始文獻資料有限,儘管大家都覺得這些戶口數有問題,卻很難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來。

二、三國實際人口數量

梁啟超指出:「東漢初視西漢全盛得三之一,三國視東漢全盛得七之一,唐初視隋全盛得三之一,宋初視唐全盛得四之一,清初視明全盛得三之一,此其大較也。」

中國兩千年的君主社會,因大規模戰爭導致的人口耗損不足為奇,而無論東漢初年,唐初,宋初,還是清朝初年的人口統計顯示,人口大致均減少為鼎盛時期的1/4至1/3。

惟有三國時期,人口竟然減少到東漢永壽三年統計時的1/7。如果說三國是由治入亂,那麼隋入唐,五代入宋,明入清時的亂世比之三國時期毫不遜色,引起三國人口數量劇減的因素一個不少地影響著其餘亂世,怎麼能用「天災人禍」就解釋清楚呢?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統計數字出了問題。總之,三國期間戶口數字如此之低,完全不符合當時人口的實際,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口未列入戶口登記。這些未列入戶口登記的人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曹操劇照

第一,世家豪族戶口。在曹魏統治的中原,蜀漢統治的益州,以及以世家豪族作為基礎的東吳,「蔭戶」的現象十分普遍。

如果除去列入「兵戶」,即使最保守的估計,三國時期世家豪族的私家佃客,也要倍於州縣編戶,其數約294.6萬餘戶、1534.4萬餘口。

第二,屯田生產者不列入編戶。曹操早在建安元年,即開始募民屯田,後又推廣於各地。民屯上的典農官是獨立於郡縣之外、自成系統的,屯田上的勞動生產者另立戶籍。

據《晉書·地理志·總序》記載,西晉滅吳重新統一全國時有戶2459840、口16163863。比《通典》所記載的三國總戶數增加了67%,即986417戶、8490982餘口,這都是罷屯田以前的屯田客。

劉備兵敗

第三,「兵」、「吏」不屬州縣管轄。戶口統計時應分為「戶」、「兵」、「吏」三類。然而,《通典》對三國人口的統計,僅局限於戶,而缺少「兵家」與「吏家」,自然不全面。

《中國人口史 》在此基礎上做了補充,即兵、吏既然分開,「兵」當有「兵戶」,「吏」亦當有「吏戶」。據統計,三國總計兵戶當在83.2萬餘戶,即357.8萬餘口;三國總計吏戶為19.7萬餘戶、98.5萬餘口。」

第四,少數民族大都不在州縣編戶之內。《中國人口史》認為,少數民族總數「共約四百七十四萬」。

按照對這四類未被納入編戶人口的分析,《中國人口史》將其相加,再加上原有的州縣編戶787萬,得出了三國末期實際人口的估計數有3800萬人,而三國初期,人口約475.2萬戶、2653.9萬人。

袁術劇照

三、三國人口減少的原因。

有關三國時期人口減少的原因,雖然可用「戰亂」、「天災」等籠統模糊的字眼來概括,但畢竟過於簡陋。不僅如此,任何一次戰爭爆發,尤其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都會引起人口數量的大幅減少。

《三國志》卷1《武帝紀》載:建安二十二年,發生大疫,使「建安七子」一下子死了四位;

亂世田棄不治,糧食減少引發的大饑荒,不僅對軍隊有著極大的影響,對於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致命的打擊。曹操軍隊沒吃的,程昱供他三天伙食,餐餐混有人肉;袁紹在河北吃桑椹;袁術在江淮吃水草;劉備被袁術打敗後,在廣陵人相食;

赤地千里

更痛苦的是百姓的生活。董卓之亂,民不聊生,長安城內「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臭穢滿路」。「

梁啟超指出,對於人口數量的非常規減少,曹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是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人屠。陶謙部下殺了曹操的父親,曹操為父報仇雪恨時,「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

在曹操征戰過程中,凡曹軍攻破城邑,就實施屠城,不僅全城丁壯被戮,即使婦孺亦不能倖免。以後曹操又下令:「凡圍而後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

敵方必須在曹操大軍包圍城池前放棄抵抗,否則即使投降也照殺不誤。此外,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凡斬首七萬餘級」。次年他自己也承認:「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悽愴傷懷。」

蝗蟲蔽日

以曹操兩次屠殺而論:前一次屠殺多半為仇恨狀況下的率性而為,充分展現了曹操個性中殘暴的一面;後一次屠殺袁軍七萬多人,可能多半為無奈之舉:曹操在官渡與袁紹決戰,全靠燒了袁紹的糧草才取勝。

自己部隊的糧食尚且不夠,怎有餘糧「接濟」七萬袁軍?養不起,只能殺。此時曹操連暗通袁紹背叛自己的部下都能容忍,又怎會隨意對道義上並不理虧的敵軍降卒痛下殺手呢?何況曹操一向以化敵軍為己軍為能,這一次例外,實屬無奈。

參考文獻:

《三國志》

《通典》

《中國人口史 》

《人口統計學》

《人口地理選集》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窮人娶不起妻子,就發明一個詞,用來傳宗接代
空城計真實發生過嗎?《三國志》為什麼不敢寫?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