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魚要忍受船舶的噪音,生存率大幅下降……
由於長期忍受行船噪音,一些珊瑚礁中安邦雀鯛的生存率已降低了一半以上。如果環境噪音過大,海豚也會因此改變音調,用更低的頻率呼嘯,同時一些座頭鯨會直接停止鳴叫。
見習記者 程唯珈
在哥倫比亞特裡布加灣,一條深深的水道溝通著太平洋和沿岸地區。這裡是得天獨厚的港口,目前偶有船隻定期往來於此。一直以來,這片海域保持著難得的寧靜,基本沒有受到人類噪音的侵害。
而這一切可能很快就會面目全非。為增強連結亞洲的航線,數個重大的國際港口建設計劃在灣內啟動。專家認為,從寧靜的海岸到忙碌的船運航線的變遷會擾亂座頭鯨和其他生物種群的活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人類與日俱增的航運活動到底會給海洋生物造成多大危害?我們又該如何保護這些瀕危動物?
來自海洋的「硝煙」
據了解,短促而響亮的爆破聲可以對海洋生物造成物理損害。持續的噪音,比如船隻的聲音,可以改變動物在交流或獵食上的習性。
儘管科學家並沒有構建全球噪音海圖,但研究者認為,在1956年—2000年間翻番的船運交通,正以每10年3分貝的速率增強海洋噪音。換言之,海洋噪音幾乎每10年翻一番。其中,用於測繪海床油氣的地震氣槍的響度可能不亞於火箭發射或者水下炸藥爆炸;船隻引擎以及石油鑽井的「咆哮」可「媲美」一場搖滾音樂會,一些聲音在幾百公里外都能聽到。
強烈的噪音對海洋生物造成了影響,死亡的喙鯨成群地出現在海灘上就是最明顯的信號。巨大聲響似乎觸發了鯨類驚恐下潛,進一步導致它們腦內和心臟出血。
海洋噪音還造成了其他影響。美國安德森卡博特海洋生物中心主任Rosalind Rolland在一個研究露脊鯨糞便的項目中發現,暴露於低頻率行船噪音會導致鯨類處於長期精神壓力中。
一系列研究顯示,行船噪音會增加包括蟹類和魚類在內的生物壓力荷爾蒙水平,這會導致它們更長時間地遊動以躲避危險,而非照料後代。科學家還發現,由於長期忍受行船噪音,一些珊瑚礁中安邦雀鯛的生存率已降低了一半以上。如果環境噪音過大,海豚也會因此改變音調,用更低的頻率呼嘯,同時一些座頭鯨會直接停止鳴叫。
「這一切都可能通過某些目前不清楚的方式,改寫生物間的關係。」華盛頓州西雅圖鯨類保育組織「海洋行動計劃」聯合創始人Rob Williams表示,吵鬧的海洋環境會讓動物在獵獲食物、找尋交配對象以及躲避獵食者等方面發生改變。
壓死瀕危物種的最後稻草
雖然在大尺度上,氣候變化、海洋酸化和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威脅可能更為嚴重,但是研究者擔心,海洋噪音可能會是壓死瀕危物種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些威脅並肩而來的嚴重程度要高於1+1=2。」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生物學家Lindy Weilgart說。
例如,我國海洋瀕危物種——長江江豚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我國江豚主要生活在長江流域一帶,如今不斷進行的經濟建設給江豚生存帶來了很大影響。「一系列的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它們的生存,過去很多年,它們的數量不斷減少,現在僅存1000餘頭,甚至比大熊貓還少。」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告訴《中國科學報》。
王丁向記者介紹,航運的發展,航道的加深、加寬、鞏固等一系列工程,都會擠壓江豚的生存空間。其中,航運雜訊對江豚的威脅不容小覷。
「江豚視力較差,主要憑藉聲吶系統尋找食物、逃避敵害、相互通信等。一旦噪音干擾過大,會造成江豚聲吶系統紊亂,影響它們的捕食效率,也會給動物個體之間的交流帶來困難。」王丁說。
他補充道,「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比如枯水季節來往船隻較多,有些江豚甚至會被船槳打到,直接造成傷亡。」
還海洋一片寧靜
幸運的是,噪音相比于海洋酸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還是較容易且可以較迅速削減的。「靠重新設計螺旋槳以及調整航線就能辦到。」加州聖塔莫尼卡海洋科技公司「應用海洋科技」研究人員Kerri Seger說,「我們可以創造切實的改變。」
目前已有有效手段緩解風險。Weilgart表示,地震觀測一般使用的氣槍可以被一種產生較小規模聲音活動且峰值壓力更低的水下振蕩器代替,以此降低傷及海洋生物的可能性。
「把引擎抬離船底可以降低船隻噪音,改用經過降低氣穴設計的螺旋槳也有同樣效果。現代通訊手段也可以幫助船隻緩慢接近港口,而不是高速駛入再找到有空的接點。」Weilgart補充道,如今許多郵輪已使用電動馬達驅動螺旋槳,有利於降低噪音水平,從而保護海洋生物。
針對那些飽受噪音污染而瀕臨滅絕的瀕危水生生物,如江豚,王丁表示,有三種手段可以提供保護:一是就地保護。這是最根本且最理想的保護方法,可以連同物種生存的棲息地一同保護起來,通過對水生生物的保護以促進長江系統的保護;二是遷地保護(即異地保護),轉移瀕危物種至相對安全的地帶以保存物種資源;三是人工飼養與繁殖,由此還可進行相關的物種研究,促進科學家的野外保護工作。
※花朵產生「毒花粉」不讓蜜蜂吃!二者背後「各有心機」
※科研人員談「996工作制」:我還要多加0.5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