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談讀書:無用與意義
不消說,世界讀書日的設立,大抵是為了號召鼓勵大家多看點書。除了出於升學工作壓力下「非讀不可」式的讀書,「作為一種愛好」層面上的讀書跟吃榴槤其實是一樣的,愛就愛,不愛就不愛,涇渭分明,一點都勉強不得。可是,讀書,又跟吃榴槤不一樣,因為讀書一事,被賦予了很多標籤。比如,讀書代表著文化、修養、學歷、素質、智商等,象徵一種樸素而高雅的生活方式。如果說這些標籤都是讀書的光環,那其本質是什麼?
讀書是一種主要通過文字方式可穿越時空維度地對信息達成理解感知的過程。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日發布了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發現對比去年數據,閱讀載體更多元,範圍程度更大、閱讀時間更長;很多省份也如法炮製,發布全省閱讀數據,來跟國家層面的數據比一比;有些平台還在閱讀日的活動上,加上了諸如最受歡迎的n本書發布的環節,好不熱鬧。熱鬧的背後,希望傳遞什麼樣的觀念?人均閱讀的時間比去年又長一點點的結論應該如何解讀?
記得陳平原先生多次提及過,《閱讀史》中有一幅攝於1940年倫敦大轟炸期間西倫敦荷蘭屋圖書館的照片很感人,坍塌的圖書館,靠牆的書架並沒倒下,瓦礫堆中,三個男子還在怡然自得地閱讀。我們常常聽長輩們念及他們年幼時想讀書而不得的記憶,對一些名家「這是讀書最好的時代」的言論亦是深信不疑,由此產生一種強烈的愧疚感,生在最優越的時代卻沒有把書讀好。其實,那個時代,他們在沒有的時候渴望有,在無選擇時渴望有選擇的空間;在這個時代,選擇太多的時候,書海之中的迷茫,需要引航需要推薦,也不容易。可如果達成,並發散開去,每個個體朝著一個方向,向著知識海洋的黑暗更深處突破開去,自然就形成了一張更大的網,我們的視野就是一片更大的海。
對於讀書,不愛的人自有借口,「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都忙的沒有時間睡覺,焉有時間讀書?」由此衍生的還有一個樸素的道理,「睡得久不代表睡得好」,讀書也一樣。對於閱讀調查而言,可行性較高的調查維度,確實只能重點放在「閱讀時長」,表面上無關質量,實際上又與質量相關。每個人在讀書上多花一些時間,總歸是好事。在這個層面上,我們依然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如果能夠增加你內心深處對「讀書一事」的一點好感和眷念,就足矣。
來源:央廣網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冰心《寄小讀者》問世百年來的版本變化
※《本草綱目》中的「唯物論」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