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王鐸的用墨方法,勝在何處?

王鐸的用墨方法,勝在何處?

中國書法史上,「一線」的書家多有開創性貢獻,比如王羲之開創新法,顏真卿篆籀入行草書,顛張醉素狂草書法...每個時期都在繼承中創新,從未停歇。到明代董其昌玩「淡」玩出了名堂,王鐸玩用墨,用出了新意。

就用墨來說,王鐸的墨法在當時也可謂獨一家,最豐富、最善於變化。其實對於用墨,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喜好,比如晉人喜歡用淡墨、唐宋人喜歡用濃墨等等。

歷代名家真跡可以看出,顏真卿、蘇東坡、劉墉、康有為、沙孟海等都是濃墨的典範;董其昌、王文治、傅山和林散之都是淡墨的高手。而王鐸在用墨方面可謂集大成者,乾濕濃淡枯輪番上陣,五彩皆備。

縱觀書法史,也沒有出現對於墨色控制如此華麗的書家,將用墨作為一種書法表達的語言,為作品提供了不同尋常的意境。再加上線條、結字上的豐富變化,創造出非常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王鐸的開創性著實讓人振奮。

王鐸的用墨方法,總結起來可以分為五個「套路」。

1、濃墨要用活

濃墨是最常見的用墨方法,但是濃墨要表現出來厚重感、「吃」進紙里,氣息上還要通暢。用濃墨,一定要避免死、滯、浮。

死就是墨色沉悶,沒有靈光和精神。蘇東坡所說的,「須湛湛如小兒睛乃佳」,就是在講這個問題。

滯就是墨色臃腫,沒有筋骨,沒有力氣。

浮就是線條無力、虛弱,沒有立體感。

2、淡墨要自然

在用淡墨方面,董其昌也是高手,但是董其昌和王鐸用淡墨的創作方法是不同的。董其昌以禪入書,追求的是平淡輕逸的感覺,所以多用水兌墨用淡墨書寫。而王鐸的創作思想與之不同,習慣於「一筆書」的方式,據說王鐸在創作時,必須蘸飽濃墨,再蘸清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水和墨都達到飽滿的狀態,才開始書寫,一次可以連續書寫十餘字至墨枯再蘸墨,會出現墨淡對比很強烈的「塊面」。所以要出現創作上墨色的變化,不要養成寫一個字蘸一次墨的習慣。

3、漲墨要妍美

漲墨是王鐸的創造,因為在此之前,書家用墨講究水墨調勻,而王鐸反其道而行之,水加墨或墨加水的方法,就是對用墨的徹底顛覆。古人說用墨,「潤則有肉,燥則有骨」,漲墨本身就是潤墨的一種極致,而潤墨的控制需要非常小心,寫的太快,墨不如紙,寫的太慢,則容易寫成「墨豬」,見墨不見筆。

總體來講,潤墨一類的控制,對書寫者還是有很強的能力要求,相對來講,速度還是需要快捷一些,要寫出筆墨互滲,筆中見墨,墨中有筆的效果,字形上要表現出來豐腴飽滿之感。

4、燥墨要險絕

孫過庭《書譜》中講到:」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也就是說,燥墨一般要表現出來飛白、枯筆、渴筆的狀態。這種墨色可以為作品增加老辣、痛快的筆意。但是燥墨的出現,不能刻意,所有墨色的變化都要在自然書寫中產生,才能表現出枯潤對比的意境。

王鐸對於燥墨的運用也多有選擇性,草書作品喜歡」一筆書「的方法,由濃到枯,由潤到燥,一派自然天機。行書作品則是虛實相間,沒有草書作品那麼誇張。

整體來看,其墨色的變化出現的節奏韻律與自然情感的流露、筆墨紙自身反應有很大的關係,在自由揮灑中完全流露。

5、用墨須懂知白守黑

墨為黑,只為白,陰陽相生相剋,處理好黑白,也就能把握好整體的章法。想當年林散之請教黃賓虹用筆用墨之理,黃賓虹先生說了些很深刻的道理:

古人重實處,尤重虛處;重黑處,尤重白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此理最微,君宜領會。君之書法,實處多,虛處少,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功夫。

王鐸的書法,本身就擅長於布白,其中字的大小、正側、位置、連斷、輕重等都看似無規則而又和諧的組合在一起,用墨上的變化枯漲相間,變化多端。縱向上看每一行都有目不暇接的感覺,橫向上對比每一行,又避免了雷同,且能夠」左右逢源"相互關照。墨色淋漓盡致的表現能力,讓整體作品能夠虛實相生,協調統一。

王鐸《草書高適七絕萬騎爭歌楊柳春詩立軸》

約書於明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韻上品 的精彩文章:

山明水秀,畫家龐均油畫作品欣賞
書法知識:章法布局、落款、紀年、稱謂、敬詞等

TAG:清韻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