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羕是益州大才,卻被冤殺,他的死到底誰該負主要責任?不是馬超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蜀相諸葛亮,千百年來,一直被世人歌頌,但他終究是人而非神,其本身也有很多該被詬病的地方。例如,他缺乏知人之明,不僅錯用了很多像馬謖那樣的庸才,還曾埋沒甚至冤殺了不少大才,例如魏延、劉封,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也是被諸葛亮冤殺的大才之一。他不是別人,正是彭羕。
彭羕是益州名士,因為情商很低,早在劉璋時代,就被貶為了奴隸。後來劉備入主益州,他受到了龐統和法正的聯名舉薦,被劉備任命為了治中從事。劉備非常認可他的能力,「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可是,諸葛亮卻覺得,彭羕是一個狂士,「心大志廣」,不能重用,所以經常向劉備打小報告。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之後,開始疏遠彭羕,甚至將他貶出了益州。
這讓彭羕難以接受,所以他臨行前,去找同樣不得志的馬超喝悶酒,最終說了一句「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有謀反的嫌疑,遭到馬超告發,於是最終被處死。彭羕僅僅是一個謀士,而且還是一個既將離開權力中心的謀士,他根本不可能掀起什麼浪花。而且他既然主動投奔了劉備,大約也沒有什麼謀反的念頭,只不過是想要體現自己的價值而已。可是,沒有人去考慮這些,彭羕最終還是被殺了,因此我們才說,他的死算是冤殺。那麼,他被冤殺一事,到底誰該負主要責任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
對於彭羕被冤殺一事,諸葛亮的影響貫穿了始終——他最先提出,彭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導致劉備對其疏遠,甚至下令將其貶出益州;彭羕入獄之後,曾寫信向諸葛亮解釋此事,並請求原諒,諸葛亮無動於衷;甚至彭羕最終被處死,說不定也有諸葛亮的「功勞」,因此,彭羕之死,諸葛亮要負很大的責任。
二、馬超
在這件事情中,馬超的責任雖然不及諸葛亮,卻也不少——彭羕來找他喝悶酒,原本可能僅是想發發牢騷,他卻主動拱火,說「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並驅,寧當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意思是說,你能力卓越,主公也看重你,覺得你不比諸葛亮、法正遜色,現在竟然要將你貶出益州,這是想要寒所有人的心嗎?他的一番話,看似完全站在了彭羕這邊,於是彭羕也借著酒勁「暢所欲言」,先說劉備可能老糊塗了,又說了那句有謀反嫌疑的話。
這個時候,馬超卻不敢繼續答話了,畢竟他在蜀漢看似位高,卻無實權,又不得劉備信任,只能「常懷憂懼」。於是,為了自保,他選擇了出賣彭羕。也就是說,他「誘導」彭羕說出大不敬言,然後又背叛了這個「盟友」,最終害得彭羕入獄被殺。
三、劉備
劉備看似自始至終,都沒怎麼參與此事,但是他同樣要負不小的責任,畢竟不管是諸葛亮打小報告,離間他和彭羕的關係;還是馬超舉報彭羕有謀反的嫌疑,最終如何定奪,都需要他拍板。也就是說,真實決定彭羕悲劇命運的人,其實是劉備。
四、彭羕
當然了,要對此事負主要責任的人,還要屬彭羕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首先,彭羕本身情商非常低,《三國志》提到,劉備剛剛開始重用他,他就開始飄了,甚至「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當時諸葛亮打算嚴抓益州的吏治,他自己一頭撞上來,諸葛亮怎麼可能放過呢?
其次,雖然他和馬超都不得志,但是兩人並沒有什麼太深的交情,而且馬超不忠不義,早已人盡皆知,他卻主動找馬超說這些容易令人誤會的事情,最終被舉報,實屬咎由自取。再者說,雖然他並不具備謀反的條件,但是他說出的話,的確大不敬,身處官場卻不懂謹言慎行,就算沒有諸葛亮,沒有馬超,大約也長久不了。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父親丈夫只能活一個該如何選擇?春秋一女子回答四個字,流傳至今
※三英戰呂布,如果換成關羽先出手會如何?結局可能會改寫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