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張勳、北升允:奉獻一生給大清,和另一個人的作為形成鮮明對比

南張勳、北升允:奉獻一生給大清,和另一個人的作為形成鮮明對比

1840年到1911年的中國,陷入西方列強的侵擾包圍圈中,清政府試過改變文化、制度、科技、經濟、政治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有效措施,想讓這個步履蹣跚、已落後先進主流世界的封建王朝國祚能再延長一點,不被拋棄。最終辛亥革命爆發,封建制度讓四萬萬中國人的一大半在溫飽線以下,只能流血革命才能改變這一局面。中華民國成立,封建帝制卻遭到多次復辟,辮帥張勳是溥儀的強有力支持者,有一位也是,卻泯然眾人。

南張勳、北升允,這兩位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大清朝。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遺留下的忠君愛國的文化思想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若在辛亥革命剛結束後的幾年時間裡,隨便問一個鄉間老農或地主豪紳,問皇帝沒了什麼感受,十有八九會回答:像沒了主心骨。

張勳和升允是表現地最明顯的統治階層,若溥儀能利用好,中國少不了來又一陣的血雨腥風。張勳是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的,清朝滅亡後張勳依舊宣誓效忠清帝,命令麾下眾人不允許剪辮子,辛亥革命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藉機入北京,不是一個人,而是帶著一支軍隊,與康有為一起共同擁溥儀復辟。

升允既然能與張勳齊名,自然有相同之處,不過也有這截然不同之處。升允,全名:多羅特·升允,八旗蒙古鑲黃旗人,實打實的清廷重臣和中國的統治階層。升允主要擔任過山西按察使、陝西巡撫,江西巡撫,察哈爾都統,陝甘總督等要職。

慈禧逃亡西安得到升允的隆重對待,並沒有輕視,而是不斷地討好,這也是升允平步青雲的重要原因,當然他的個人能力也十分卓越。辛亥革命當中清帝即將遜位,升允強烈反對,付出實際行動——攻佔陝西,希冀能迎立溥儀在西安稱帝,快要成功之際,詔書傳來,軍心潰散只得放棄。

不過升允因殺袁世凱使者,導致雙方勢不兩立,已無兵權在手的升允為了躲避追殺,先到青海,再北上西伯利亞,轉逃日本。在日本的升允依舊忙碌著「復清」大業,聯絡著世界各地誌同道合的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當張勳在國內復辟,升允還寫信讚賞,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有趣的是,張勳和升允都是有謚號的人,得到史學界認可贊同。因為給他們謚號的是末代皇帝溥儀,多次登基多次退位。升允謚號是文忠,張勳謚號是忠武,皆以忠為主,剛好是他們一生寫照,蓋棺定論了。南張勳、北升允,為的是什麼?為的是無愧於心。

作為時代大潮的逆行者,兩人某種程度也被釘在時代恥辱柱上。與另一個人的作為形成鮮明對比。載灃,溥儀的父親,辛亥革命後從未參加復辟活動,還和孫中山交好。載灃和張勳、升允就如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呈現出極強的反差,經歷諸多波折的載灃可能是看透了,只想著自己一家人平平安安就行。溥儀於東北在日本人扶持下,出任偽帝,載灃以身涉險前去勸說。近親不想復辟,遠朋渴望復辟,做出的事截然不同。

三人之間誰對誰錯,實在說不準,我們唯一可以明確知道的是:他們代表著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同狀態,時代特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王莽頭顱為何被歷代皇帝所收藏,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嗎?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