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詩》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放現在還對嗎?
汪洙的《神童詩》並非他一人所著,多有後人添加編輯。我們只取相關前四句來看: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爾曹」就是「你們」的意思。天子看中英雄豪傑,文章會叫你們怎麼去做(博取天子重視)。別的什麼行業都是下等,只有努力讀書,增長才識才是出人頭地的正途。
為什麼在當時會有這種觀點甚至在中華民族流傳了上千年,一直到近現代才被打破?這和北宋朝廷有關。趙匡胤馬上得了天下,生恐手下的武將有樣學樣,所以杯酒釋兵權後堅持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文學在北宋大發展,文人地位崇高,武將拿不到帶兵權,所以在軍事上北宋極其羸弱。
當代新世紀經濟飛速發展,加上近代一些特殊原因,曾經大流行的「讀書無用論」漸漸被有見識的人所唾棄,但是「萬般皆下品」這種句子在人人平等,行行狀元的今天卻依然是不合適宜的。
那麼「惟有讀書高」是否正確呢?在物質條件已經大大豐富,人們沒有了以前那種「知識改變命運」的急切希望(如今能改變命運的東西太多了,知識反而看上去是最慢、最沒有效率的一種),我們要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情呢?
因為讀書出仕不再是單一的謀生手段,所以我們不能再把讀書這件事情和工作來做比較。小孩子讀書獲得知識是正常的,但是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把會讀書和命運綁定是逆社會潮流的,是不政治正確的,雖然它經常很正確。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人崇尚讀書,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說法。在封建王朝的統治下,設置科舉制度以文章取士,鼓勵人們博取功名,獲得利祿,修身齊家平天下要在經典書籍中去尋找,「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以至於衍生出象范進這樣一大群酸腐書生,貧困潦倒,皓首窮經的笑料。
其實這種只有讀書才可以光宗耀祖的觀念是腐朽的,偏激的,甚至是愚昧的。它不如俗語「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那麼富於哲理,富有人情味而普世惠人。
※為什麼趙雲和武松,沒有和一流高手交過手,卻給人很厲害的感覺?
TAG:深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