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袁枚與《隨園食單》

袁枚與《隨園食單》

吃貨,這個詞在現在已經不僅僅是指喜歡吃的人了,它更是一種生活情趣的體現。喜歡吃,會吃,懂吃,愛吃的人自然是熱愛生活的人。比如汪曾祺先生筆下的高郵的鴨蛋,拿筷子一戳蛋黃的油就淌了出來,我們上中學的時候每每讀到此處口中就會生出口水,迫切的想要嘗一嘗,那種流油的鴨蛋黃。最值得說一說吃貨的必然是袁枚了。他愛好自然山水喜歡喝茶飲酒,懂吃會吃還愛研究吃東西,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饕。袁枚的吃貨之名,廣為流傳。在當時,他的很多朋友慕名而來,不是因為他的詩名才明,而是因為他』『會吃』』的本事。一位響噹噹的乾隆才子詩壇盟主,不在官場上爭名逐利,卻在山林間隱逸無爭,研究起吃東西來,實在是令人羨慕。

袁枚(1716-1798),清代乾隆年間名士,字子才,與紀曉嵐素有「北紀南袁」之稱。袁枚愛吃,也懂得吃,曾經寫過一本《隨園食單》。該書新中國成立後曾重印,可以說是他關於美食的經驗談。

袁枚與《隨園食單》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隨園食單》首先敘述了下廚的知識。《須知》共十九條,對配製菜肴的佐料、洗刷、調劑、配搭、獨用(如螃蟹、羊肉腥膻之類)、火候、潔凈等,提出了全面嚴格要求。如「潔凈」就說:「切蔥之刀不可以切筍;搗椒(花椒)之臼不可以搗粉。聞菜有抹布之氣者,由其布之不潔也;聞菜有砧板之氣者,由其板之不凈也。」火候方面,談到武(急)火、文火、先武火而後用文火等,還提醒人們「屢開鍋蓋則多沫而少香;火息再燒則走油而味失。」在「戒條」下,千誡人們下廚時外加油、同鍋熟(「一鍋熟」)、耳餐(聽說的)、目食(眼觀而未品嘗)以及苟且(製作馬虎)等十四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難能可貴的是,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必須具有的常識「操作規程」,具有明顯的科學性、實用性。

袁枚與《隨園食單》

袁枚在這份食譜中,以很大篇幅記述了我國十八世紀中葉(個別上溯到十四世紀)的326種菜肴飯點。大而至於山珍海味,小而至於一粥一飯,無所不包。真是味兼南北,香滿四座。

屬於家常食用又比較新鮮的,如黃魚切丁,用醬油泡過,瀝干後爆炒之,帶皮肉煮半熟,經油燒,切塊蘸椒鹽;熟羊肉切丁,用雞湯加筍丁、香菇丁、山藥丁同煨(名「羊羹」),家居皆可一試。而其中有意思的是:倪雲林鵝。倪雲林本名倪瓚(1306-1374),善畫山水,與黃公望、吳鎮、王蒙有「元四家」之稱。袁枚介紹倪雲林自述吃鵝法為:鵝一隻,用鹽(攙入蔥末、椒粉,用料酒調合)擦鵝的腹腔,外塗蜜、酒;鍋內放酒、水,用筷駕鵝水上(不能沾水),文火燒蒸。經一定時分,將鵝翻身重蒸。鍋蓋須用綿紙糊封。據袁枚說,起鍋時「鵝爛如泥,湯亦鮮美」。如今,菜市場鵝很多,但人多不喜接近此君。誰知它竟會成為600年前一位名畫家的傑作!

再如,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曾寫一官員因居喪守制不茹葷,但對酒席中珍饈美味,卻饞得垂涎欲滴,便趁別人酒酣耳熱之際,偷偷「夾了一個大蝦園子」吞下肚去。此「蝦園子」如何製作?味道如何?作者沒做確切的解釋。但吳敬梓的同時代人袁枚就有明確回答。袁介紹「蝦園」是將其捶爛(原註:「捶蝦不可過細,恐失真味」),用芡粉、大油、鹽水(不用醬油),加蔥、薑汁攪勻成團,然後在滾水中煮熟,撈出再放入雞湯、紫菜中,味極鮮美。

還有一種奇怪的菜:「混套」。此系將雞蛋打一小孔,倒出蛋清、蛋黃。去黃,加煨濃的雞汁攪勻,仍裝入蛋殼,用紙封孔,再蒸。熟後,剝皮仍渾然成一蛋。據袁說,味鮮異常。

「重陽佳節好題糕」。袁枚記有一種「栗糕」:「煮栗極爛,以純糯(江米)粉加糖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陽小食也。」

袁枚不善飲。他記述的只有蘭陵酒(唐人詩「蘭陵美酒夜光杯」)等16種。但頗推崇山西汾酒,說「吃燒酒以狠為佳,汾酒乃燒酒中之至狠者」,同時肯定其「驅風寒,消積滯」的作用。

袁枚活了83歲。這部《隨園食單》在科學養生上,倒是頗有可取的。清初,陳眉公、李漁等人都談論過菜品,但觀察之細微,無過於袁枚。袁談食麵「宜毛撕,不宜刀切」,熬粥不能「見水不見米」,「也不能見米不見水」,完全不似老儒生,倒頗有些市井小民道家常的味道,這正顯示出《隨園食單》可借鑒的特色。無疑地,這些菜品在餐桌上出現,會使旅遊人士大快朵頤和興味無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