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紙糊窗不怕下雨?古人:你看看我們的窗戶,何懼風雨
我們經常看到古裝影視作品中,有刺客、細作、採花賊或小偷等,他們趁著夜色,偷偷用手指抹上唾液往窗戶上輕輕一捅,屋中景象便一覽無餘,讓人在驚心動魄間,感覺這也太容易了吧,區區唾液便能溶開窗紙,那遇到颳風下雨怎麼辦?總不能戶門大開,任憑東西南北風吧?其實古人在這窗戶方寸間,也有蘊含眾多智慧,讓小編徐徐道來!
一、沒有紙和玻璃之前用什麼?
玻璃是清朝時期才傳入中國,非常珍貴稀有,在這以往的漫長歷史長河中,窗戶紙伴隨古人幾千年。在遠古時期,那時候人們生活在自然山洞中,是沒有窗戶的,後來為生活方便,開始搭建自己的房屋,主要用動物毛皮來遮擋窗戶。在秦漢之前,古人一般都用麻布、絹紗等封窗戶,當然這只是權貴人家,普通平民只能使用草簾做窗紙,但這時的窗戶透氣倒不錯,透光很一般。
二、什麼時候開始用紙張糊窗?
紙張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那時都是用比較粗糙的麻紙,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後術,紙張開始推廣,但由於價格相對昂貴,只有少數權貴富人家才能使用。由於當時紙張非常脆弱,並沒有作為窗紙使用。到了隋唐盛世,隨著紙張得到進一步改進,這時出現一種韌皮紙,韌性很強,不容易破損,但防風雨很差。宋朝時期,又出現了油窗紙,古人使用的油紙傘,就用此材料製成,不僅韌性十足,透光性也很好。
三、紙張之後就沒有更好的替代品嗎?
時間到了宋朝後期,在很多王公貴族家中開始使用明瓦作為窗紙,這東西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玻璃,但透光性略差。明瓦主要用貝殼、羊角、天然透明雲母片等為主要材料打磨成方形薄片製成。明瓦在古代江南很普及,用量也大,南京就有條街叫明瓦廊,明瓦的生產製作開始成為一項傳統的手工產業。到了清朝時期,蘇州明瓦行業還組織了聯合會,稱「明瓦公所」。直到清朝晚期,隨著玻璃的出現,明瓦和窗紙開始逐步退出上流社會的歷史舞台,但民間窗紙依然在使用。
四、古人如何防止窗紙淋濕?
很多人有帶著這樣疑問,木材遇水都會腐爛,更何況窗紙?即使油紙、明瓦等,透光性也太差,豈能日間長期使用。其實,古代的窗戶上除了窗紙,如果出現天陰下雨,外面還設計有一層窗板,天氣寒冷的季節,窗板與窗戶間還會裝上棉簾,即使寒風暴雨、漫天大雪也不會淋濕窗紙的。
五、遇到雨季房屋豈不成了悶葫蘆?
其實不然,還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為了讓古人能夠隔窗觀看風花雪月,在很多貴族富人家在房屋設計時,都採用迴廊設計方式,即使一般窗戶也要延伸出長長的房檐,一般風雨很難入窗,當然不會影響古人觀景的美好心境。
在這小小的窗格間,蘊含了古人太多的智慧,也凝結小編的個人心血,這就是今天的內容,喜歡的朋友點個贊,有什麼想法歡迎在下方討論。
※邙山有6代24帝長眠於此,邙山為何會成為帝王欽選風水寶地呢?
TAG:小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