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庫門、黃浦江、上海之巔……六位作曲家用音樂為上海畫像
「海上新夢」是「上海之春」推出原創音樂作品的保留品牌,自2007年創立以來湧現了各類新作百餘首。4月23日晚,第十三屆「海上新夢」在上海大劇院上演。今年的「海上新夢」以「大江入海流」為主題,請來了六位作曲家,以上海重要地標為創作素材,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上海的城市精神和人文風貌。
六位作曲家中,許舒亞、徐孟冬、周湘林、夏良來自上海本土,翁持更和崔新分別來自浙江和江蘇。翁持更的管弦樂《夢裡江南》,回顧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上海的發展歷程;徐孟冬的交響前奏曲《浦江鐘聲》,以黃浦江邊海關大樓的鐘聲開啟;夏良的交響詩《紅色之源》,從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的角度抒寫;崔新的音畫《石庫笑語》,描繪了上海弄堂里的歡歌笑語;周湘林的管弦樂《申城之巔》,以摩天大樓展現上海的大都市風貌;許舒亞的管弦樂《百川歸海》,展現了上海廣闊的城市格局。
張亮指揮上海愛樂樂團演奏徐孟東作曲的交響前奏曲《浦江晨鐘》
作曲家崔新雖然來自江蘇,但他曾在上海音樂學院求學,對上海充滿感情。在他看來,如果衚衕是北京的重要象徵,弄堂就是上海最獨特的風景。寫《石庫笑語》時,崔新從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得到不少啟發。採風時,他去了少有人打擾的靜地,也去了熱鬧的商圈,除了描寫石庫門裡弄的生活情趣,他也希望描繪石庫門和大都市的融合。崔新說:「《石庫笑語》寫了上海的晨昏,晨曦初露時會有鴿子飛過,弄堂在陽光中蘇醒,融入城市前進的步伐。而華燈初上時,上海的夜依然明亮,向新的一天延伸。」崔新還將滬劇、評彈、江南絲竹糅入作品之中,呈現城市生活的千姿百態。
作曲家夏良創作的《紅色之源》,描繪了中國共產黨從在上海初創到發展壯大的偉大曆程。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更親民的藝術語言來呈現作品:「我在音樂中借鑒了不少經典紅色歌曲的旋律,包括上海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先生的《唱支山歌給黨聽》等,希望讓普通觀眾聽起來更有共鳴。」《紅色之源》在尾聲還運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主題片段,將作品推向高潮。
張亮指揮上海愛樂樂團演奏許舒亞作曲的《百川歸海》
作曲家許舒亞說:「六位作曲家雖各自為陣,寫出了六部各具特色的作曲,但拼湊在一起,卻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展現出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精神。」來自浙江的作曲家翁持更表示,六位作曲家寫同一個主題,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合作,這得益於長三角文藝發展聯盟、長三角音樂發展聯盟的成立。本屆「上海之春」舞台上有不少由長三角藝術家共同參演的音樂會。除了「海上新夢」,還有即將舉行的「最憶是江南」民族管弦音樂會,「藝江南」合唱音樂會等,音樂家們共聚一堂實現多方位的交流。
※上海一醫院智能機器人太聰明竟被小偷盯上,警方快速偵破
※關停盜文網站猶如「打地鼠」,網路文學盜版花樣迭出,行業損失近54億元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