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信息化的旗手到數字化的推動者,聯想能成為智能變革時代的賦能者嗎?
4月23日在聯想「硬核實力生而向上」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上,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劉軍再次向數百名媒體記者闡釋了「聯想智慧中國」企業願景和正在進行智能化轉型中的聯想中國以「智慧服務、智慧行業和智能物聯」構建的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業務再造的宏大構想。
其實在稍早一些時間的4月9日,聯想劉軍就在第七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的主題演講中回顧了聯想積极參与中國信息化、數字化進程的歷程,而且表示,聯想要積極推進中國的智能化進程。
聯想的這種密集表態,特別是在中國信息化產業的國家級展會上如此表述,其中的意味深長。
從4月23日發布的聯想Z6 PRO手機來看,聯想手機已恢復元氣。就現場展示的Z6 PRO樣機產品而言,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工藝製造、性能、體驗,其產品力已經進入到一線廠家有旗艦機水平,而2899元價格,驍龍855的性能足以在已經血腥的中國手機市場攪起新一輪的貼身肉搏。同時發布的拯救者系列PC以及展示的智能物聯產品,隱約能看到聯想已經組建起了以手機和PC為核心,以VR、智能家居等多樣化產品組成的智能物聯產品方陣,配合智能物聯平台和應用服務,構成了完整的聯想SIoT生態體系。
難怪在4月23日發布會上,聯想表示智能物聯作為智慧聯想基礎和支持,是智慧聯想的原力所在,而以「智慧服務、智慧商業和智能物聯」構成的新業務結構,已經開始向人們展現這家昔日PC的巨頭和中國PC產業的旗手,已將戰艦駛向了智能變革的浪潮之中。
從PC之王到智慧聯想的航道切換,這種轉型的絕非易事,其間的痛苦也絕非外人可以感受。
在人工智慧浪潮襲來,全社會開始進入智能變革的時代,聯想在這次浪潮中能像劉軍所說的,成為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嗎?
一、從信息化的旗手到數字化的推動者
近幾年,受計算力水平和演算法不斷突破的影響,人工智慧迎來了新一輪高速發展,全社會的智能化成為了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趨勢。
然而這一切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就中國的技術研究和產業應用的實際情況來看,在這一全社會的技術長跑中,人工智慧的價值還遠沒有得到釋放。回顧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歷程,無論是信息化還是數字化,都經過了幾十年的時間,期間的甘苦非經歷過的人很難說清。
從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計算設備、信息系統、互聯網的普及,我國信息化步入發展快車道。在此期間,聯想推出了1 1家用電腦、互聯網電腦,加速了中國的信息化普及。這是一段幾近塵封的歷史,特別對於90後的人來說,並無什麼感覺,但中國今天信息產業能快速發展,與90年代初的那段歷史密切相關。
1993年,受國家政策影響,中國自有品牌計算機份額下降到了22%,當時媒體開始驚呼「中國的微機該向何處去?」整個計算機產業瀰漫著一種絕望的情緒。在國產計算機品牌潰不成軍的情況下,產業中有影響力的企業開始轉向與外國公司合作。長城和IBM、方正和DEC(後被康柏收購)、四通和康柏(後與惠普合併)都是當時行業人人盡知的事件,當時一位電子部(工信部前身)官員曾感嘆,「一個外國公司加一個中國公司,能打敗中國一個行業,真不知道還會有誰能做國產微機」。
就在中國計算機產業的緊要關頭,1994年聯想微機事業部成立,成為中國自主品牌計算機的轉折點。
雖然當年有數據顯示,中國有42%以上的家庭會購買電腦,但當時中國家庭的年收入水平僅4000元人民幣左右,國外品牌的電腦價格大致都在3萬元左右,所以從購買力上來看,中國家庭的電腦普及是水中之月。聯想微機事業部成立後,推出的第一款系列產品就是針對中國家庭的經濟型電腦——「E系列」,該系列電腦一推出就把價格定在了1萬元左右,上市30天就銷售了5500台,當年中國全年的計算機保有量也就220萬台左右,年銷量僅100萬台左右。
回頭看這段歷史,中國國產計算機對抗國外品牌的狙擊戰就是從聯想「E系列」電腦面市開始的。雖然當時並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一場力量懸殊的戰役會給中國社會帶來什麼,但幾十年過去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是在那個關鍵點上,聯想以一已之力扛起了中國國產計算機的大旗,由此開始,中國的信息產業才有了基礎。隨著適合中國用戶的電腦廣泛進入家庭,中國公民的信息化素質得到了空前提升,也為後來互聯網在中國的興起儲備了足夠的用戶基礎。
在隨後的幾年裡,聯想在1995年推出了聯想「1 1」(一個家庭一台電腦)電腦,繼續推動電腦在中國的普及。到1996年,針對國外品牌繼續在中國高價銷售上一代產品(486電腦)的形勢,聯想推出了「萬元奔騰(586)」,一舉將電腦價格從486電腦的15000元,直接拉到了奔騰電腦9999元,讓中國用戶使用的計算機的性能第一次接近美國水平,同時聯想由此構建了從南到北的銷售網路,全面推進計算機在中國的普及,到1996年底,聯想電腦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排名第一。從一定意義上講,聯想PC的狙擊戰,改變了中國個人計算機被國外品牌壟斷的現狀,也為中國信息化以及後來的互聯網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信息化隨著1993年「三金」工程的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這場由國家主導的全國性信息化浪潮,從政府走向各行各業,並最終惠及公眾。聯想始絡伴隨著中國信息化浪潮成長,將產品和服務不斷地推向了政府、金融、教育、體育以及廣大的農村,進入了千家萬戶和各行各業。
很多人記憶深刻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可以說是驗證聯想整體產品和服務實力的重要實戰。在這屆奧運會上,聯想提供了900台伺服器、700台筆記本、12000台主機、10000台顯示器、2000台觸摸屏等眾多設備和580名技術工程人員,構建了奧運會歷史上最複雜的IT系統,實現了「數字奧運」的目標。當年的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曾評價說,「聯想正在為歷史上規模最大、IT系統最複雜的北京奧運會,全天候地提供著高質量的技術支持,保障著賽事的順利運行」。
隨著時間推移,受益於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2010年左右,中國社會迎來了數字變革時代。根據企業數字化升級的普遍需求,聯想開始發力高性能計算、數據中心業務,並通過收購IBM伺服器業務,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在數據中心業務上的技術能力和產品能力,開始大規模為中國企業提供基於軟體定義數據中心的全新服務,致力於幫助企業改變業務結構,提高生產效率。
在數字化時代,我們不能忽視聯想的高性能計算(行業所說的HPC)能力。雖然對一般人而言這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概念,但它其實是衡量一個國家計算力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IT領域皇冠上的明珠。聯想深騰系列高性能計算系統,很早列入了國家863計劃,從深騰1000發展到目前的深騰8800,聯想的高性能計算製造能力已經穩居世界第一。這些超算系統在中國眾多的研究機構、大學實驗室、國家支柱型央企廣泛應用,正承擔著國家基因測序、癌症篩查以及中國的基礎科技研究的計算任務,解決著最複雜、最前沿的科學難題。
事實上,中國的信息化和數字化發展到今天,在中國各種企業中,聯想的PC產品和伺服器產品無處不在,它們就像一座座大樓的磚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每時每刻支撐著中國各種數據的運算和處理,也守候著中國信息的安全。
二、聯想智能化變革的籌碼有多少?
聯想自身的智能化變革已經進行了四個年頭,從最新財報數據來看,其傳統PC收入所佔總收入的比例已有了大幅度下降,服務和智能基礎設備的營收比例逐年提升。作為一家曾經的電子產品製造企業,聯想自身的智能化轉型,在當前整個社會的智能化變革中,具備很大的探索價值和示範效應。
正是基於前幾年智能化轉型的經驗,今年聯想中國正圍繞智能物聯、智慧行業、智慧服務三大業務方向,將產品、方案和服務賦能給各行各業,致力於成為「智能變革時代的推動者和賦能者」,進而推動智慧中國的進程。事實上,從人工智慧推動全社會生產力體系的價值來看,正是由於人工智慧作為一種基礎通用型技術,在製造領域,將推動設備製造商從生產設備向提供「設備 服務」的商業模式轉型,聯想的實踐也正好印證了這一趨勢。
事實上,從我國的人工智慧發展來看,雖然各種新概念、新技術和新設備不斷出現,但就整體而言,其給用戶或者說社會公眾帶來的影響並不大,究其根本,就是技術並沒有通過行業產生價值,這與當年推廣信息化的歷程大致相同。
從全球人工智慧發展的技術趨勢來看,這一輪人工智慧的技術浪潮在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方面已經基本完善,未來要釋放人工智慧的技術價值,重點在於人工智慧與物聯網、雲計算以及各行業的融合發展。
聯想之所以將自己定位於「智能變革的推動者」,個中的緣由大致也是如此。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智能 」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這也就意味著未來中國的人工智慧發展將更著眼於人工智慧與各行業的融合發展。而推動人工智慧在各行業的應用,對改變中國供給側結構和重構生產體系至關重要。無論從產業升級的需求來看還是從國家對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戰略來看,現階段,傳統製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則顯得更為迫切。
從中國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經驗來看,真正能在這種智能變革中起推動作用的企業並不多。因為相對於單純的技術,推廣技術應用不僅要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更要懂得企業用戶需求,能長期為企業提供不間斷的服務,以及準確把握產業趨勢的變化。
目前,在聯想的合肥智能製造基地,不僅完成了從設計、生產到營銷、物流的流程數據整合,同時也完成了企業與供應鏈之間的數據整合,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智能製造所需的工業大數據的平台的建設,同時,其自動化程度達到了75%,並可以實現大部分環節的柔性製造,可以說在中國電子產品製造業,這是一家最接近智能製造的工廠。實際上,聯想正是通過自己從傳統製造業向智能製造的轉型積累的智能製造理論基礎和經驗,已經開始服務於鋼鐵、汽車、能源等涉及到國家經濟支柱性的行業企業。
由此可以看出,聯想目前在智能製造領域的優勢,未來極有可能成為中國製造業智能變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從2018年開始,BAT等互聯網巨頭均在大力向B端(企業級)服務,其優勢是業務完全在全雲化架構上運行,雲端能力更強。但事實上目前中國更多的智能化轉型需求是來自傳統企業,企業雖然正在從傳統IT架構向新型IT架構轉型,但受限於技術和數據安全的考慮,短時間內無法像BAT一樣全部上雲,這讓BAT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無法發揮全部作用。更重要的一點是,BAT作為互聯網原生企業,缺乏助力傳統企業,尤其是大型製造企業智能化轉型經驗。而與之相比,聯想擁有深厚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的經驗,在賦能行業方面更有優勢。
另外一個被人們忽視的重要因素就是軟硬體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企業級服務和消費級服務的要求完全不同。長期以來,無論是BAT還是一些創新型企業,在消費端服務沒有問題,一旦到企業級服務(就是所謂的B端)就漏洞百出,其核心原因就是很難深刻理解企業級系統對安全和穩定性的要求遠遠高於消費級用戶的需求,這也就是為什麼騰訊、京東和阿里雲自己IDC系統的運營和維護都由聯想承擔的核心原因。
正是由於在中國信息化和數字化進程中深度參與的經驗,讓聯想擁有足夠強的對各行業用戶需求的洞察以及為用戶提供持續服務的能力,同時其基於全球一流的超算構建能力和工業大數據的運營能力,又能迅速地為企業形成基於各自特點的計算力和數據分析挖掘能力,從而加速企業智能化轉型的速度。
4月9日,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中國區服務業務總經理戴煒對媒體表示,現在在聯想服務體系內,整個服務的量達到每年1500萬的規模,每天達到4萬服務量以上,對於一個To B企業來說是非常大的服務量規模。在服務IT運維方面,聯想負責運維管理著全中國50萬台以上的伺服器,這其中包括了阿里雲和騰訊雲13個機房,超過18萬台伺服器規模;同時聯想還是最大的桌面PC運維服務提供商,數量超過300萬台。另外聯想在PC服務領域,已經有超過一萬多名專業的服務工程師;在數據中心服務方面,有超過兩千名以上的專業數據中心服務工程師。更重要的一點,在多年的服務過程中,聯想目前提供的服務是基於工業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融合的「智慧服務」。
這一點超出了許多人的認知,應該說,聯想就是站在巨人後面的那個支撐點,這確實與其「智能變革的賦能者」定位非常吻合。智能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是聯想中國區智能化變革的一個關鍵點,也是助力中國企業智能化轉型的基礎。
另一方面聯想工業大數據平台,已經形成物聯網平台(LeapIoT)、大數據計算平台(LeapHD)、工業智能解決方案(CPS)以及企業級人工智慧平台(LeapAI)等一系列致力於推動行業智能的技術平台,服務著全球50多家超大規模的企業。這些工業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融合的技術平台,與智能行業解決方案結合,將極大助力各行業的智能化轉型。
如果說智慧服務是智慧聯想業務增長的新引擎,那麼智能物聯,就是智慧聯想的原力,是驅動智慧聯想和智能時代的原生力量。
隨著4月23日聯想Z6 PRO手機和拯救者系列PC產品的發布,以及眾多智能物聯產品的展出,聯想「智能物聯」業務的戰略逐漸浮出水面。正如在當天的發布會聯想表示,「聯想智能物聯已經推出多款智能產品,今後我們將在全品類、全觸點、全通路和全場景全面發力,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智能的設備、更加完美的用戶體驗,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智能美好生活。」
事實上從發布會上透露的信息看,智能物聯正是智慧聯想的原力,也是打響智慧聯想的第一槍。
從這兩年聯想中國的變化來看,聯想中國正通過智能變革完成智能化的業務模式和運營模式,通過推行新創業文化實現企業文化的再造,同時通過技術和產品進行品牌復興,這三大企業基礎的再造工程,重構了聯想中國的核心競爭力,並由此推動業務從PC向以「智慧服務、智慧行業和智能物聯」為核心的業務轉身,一個全新的聯想正徐徐向我們走來。
如此看來,在這一次智能變革中,聯想不僅擁有了智能化最核心的兩個基礎支撐——計算力構建能力和工業大數據應用平台,而且擁有了中國最大的智能服務體系,配合其逐步建立的智能物聯平台,在「智能 」的推廣過程中,必然將延續在中國信息化、數字化進程中的經驗和優勢,成為推動中國智能化轉型的一支生力軍。
※從中國信息化旗手到智能化推動者,聯想能成為智能變革的賦能者嗎
※P30 Pro真機實測,拍照真強,但50倍變焦基本不可用
TAG:科技刀客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