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活著》上榜,依然不是中國「作家榜」高調「活著」的理由

《活著》上榜,依然不是中國「作家榜」高調「活著」的理由

第13屆「作家榜」發布,主榜單上,經典文學作品依然實力不俗,其中余華以1550萬元的版稅收入,高居榜眼寶座。

「作家榜」創始人吳懷堯解釋其中緣由時說:「僅僅2018年度,《活著》單本銷量就突破200萬冊,是2018年中國頭號暢銷小說,有力證明經典的力量是無窮的。加上余華其他系列作品持續熱賣,口碑熱傳,這成為他排名飆升的重要原因。」

我們知道,這個作家榜發布的最初,是旨在反映作家的生存狀態,重點推舉那些埋頭創作的作家,關心文壇、文學的發展,推動全民閱讀時代到來與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榜單製作者的這個願望,應該說是富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事實上,這個「作家榜」上,上榜的作家、作家排序的更替、作家財富數字的變幻,仍然是以圖書的銷量、版稅和財富收入的多少來作為標準和依據的。也就是說,「作家榜」這個榜單,它體現的仍然是作家作品的商業價值,是把財富「標杆」引領、文學市場化寫作、以作家作品商業價值來衡量和決定文學價值的期望,作為訴求和宣告的。

而事實上,《活著》獲得巨大的銷量,獲得大量的版稅,從而助力余華登上這個「作家榜」的榜眼位置,根本的還是因為這部小說的文學價值。

《活著》是余華的代表作,1992年在《收穫》雜誌首發,隨後出版單行本,至今已有27年。這部小說,以其對主人公曆盡世間滄桑的苦難人生的震撼描寫,讓人思索生命與死亡等課題,且將中國大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凝縮其間,震撼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讀者。2019年3月,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在北京舉行頒獎會,余華因《活著》與徐懷中、莫言等人一起獲得優秀作家貢獻獎。如今,《活著》早已成為穩定的暢銷經典。

今天來看,《活著》能夠受到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青睞,在於這本書表達了一個永恆的主題:活著。當年輕人工作一段時間,在社會上經過一些歷練,很自然會去思考活著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內心會不由自主地發起這樣的一些追問,什麼是「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的價值是什麼,而閱讀《活著》,顯然能夠給他們帶來思考。

余華曾說,「活著」是一個看似簡單平常的名字,但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活著》能夠成為讀者閱讀的暢銷經典,是因為它揭示了我們熟悉的人生和世界,告訴讀者人生和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表現了人的性格和境遇的「原型」,而且更具深刻、強烈和普遍性,由此帶給我們終極思考。也正是因此,《活著》才找到了它的知音,獲得了讀者的認可和認同。如今,正像在給余華的授獎詞中所說:「以《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為代表的13部作品,自2008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且銷量逐年遞增」,《活著》累計銷售量已近千萬冊,堪稱當代純文學圖書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蹟。

《活著》也好,還是當代其他文學經典也好,能夠深入讀者人心,還在於其作品的本身,與「作家榜」無關,與商業價值無關;如果認為作家作品登上「作家榜」,就能走入人心,乃至成為經典,就錯了。

因此,從這一點上說,這個「作家榜」存在的意義並不大,並非有了它,就能影響優秀的作家作品的產生,沒有它,優秀的作家作品照樣為讀者爭相傳誦,照樣流行於世。

如今,在文壇上鮮有經典文字問世,而「作家榜」卻把社會對作家的認知引向「版稅收入」這一關鍵詞上,這會很容易讓人產生認知錯覺,以為作家的收入等同於作家全部的社會價值,這會嚴重矮化作家的職業形象,極大降低作家的整體社會評價。

而事實上,優秀作家作品的思想性、文學性、社會性,豈能是版稅收入數字、財富收入數字這些物質標準所能量化得了的嗎?

本文由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實拍:今天陸家嘴「廚房三件套」突然不見了!
上海科學家取得胰腺癌檢測新成果:血液突變檢出率升20%,成果刊《柳葉刀》子刊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