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不用舊物,因「特殊」原因,紫禁城有樣東西在重複使用
我國歷史上,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歷時276年,共傳了11個皇帝。清朝皇帝富有天下,照理說,自然不會使用舊的東西。因為一個特殊原因,在清朝皇帝居住的皇宮裡,卻有一樣東西始終在重複使用著。這件舊物,到底是什麼東西,又是因為什麼,會讓它能夠被皇帝重複使用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我們的印象里,作為富有四海的皇帝,他的生活必然是要奢侈講究的。遠的不說,只說清朝,皇帝一餐連菜帶主食,按照規定是要有48道之多的,這叫全份兒。而清朝皇帝的龍袍,不僅要依據用途的不同,要分成禮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幾大類,且僅一件刺繡的製作成本,就要有1000兩白銀。再有就是紫禁城,作為帝國的中樞,不僅在形制上要恢弘壯觀,在裝飾上也是用盡了漢白玉,黃金,金絲楠木,極盡奢華。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皇帝是代表著上天之子,要有足夠的等級尊卑屬性,同時,也代表著大清朝的面子和形象,當然是越奢華越好。
可是,在清朝的紫禁城裡,卻有一樣東西不僅是舊的,而且多年來一直在重複利用。這件特殊的東西,就是春聯。
在我國,春聯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最初,民間為了趨吉避凶,人們都會在春節期間,在門口掛上兩塊桃木板,在上面畫上門神,或寫上門神的名字。從宋代起,桃符就逐漸演變成了春聯。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更是為了顯示節日的喜慶,從官方的角度,把貼春聯變成了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民俗。
到了清代,每逢新年,人們仍然堅持著貼春聯的習俗。在這一點上,紫禁城也絕不例外。但是,作為皇宮,紫禁城的貼春聯卻要比民間嚴格得多,規矩也多。首先,貼春聯的時間的有嚴格規定的,不管你高興不高興,每年臘月下旬懸掛,次年正月下旬撤去。其次,春聯的管理是有專門機構的,叫清秘堂,這個神秘的單位,負責著整個紫禁城春聯從製作,懸掛和保存。
這裡,有的讀者就會問了,春聯也不是桃符,用完一扯就得,來年再買新的,幹嘛非要弄個專門機構來保存呢?這就涉及到了清朝皇宮春聯的一個特殊性。也就是說,在清朝,紫禁城裡的春聯絕不是一年一換新的,許多春聯,基本上都是年年只有一款,即使破了,修補完之後,來年還繼續用。為什麼呢?紫禁城還用不起新春聯嗎?當然不是,其真正的原因是,這些春聯的內容和作者特殊。
整個紫禁城的春聯其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皇帝親筆撰寫的,比如詩人皇帝乾隆寫的,掛在養性齋的「心跡只今偏愛澹,詩情到此合添幽。」康熙帝寫的,掛在乾清門的對聯「帝座九重高,禹服周疆還紫極;皇圖千禩永,堯天舜日啟青陽。」這些都是皇帝的親筆手書,又都是好詞兒,只要是大清朝在,自然誰也不敢輕易換掉。
第二類春聯則根據皇宮具體的功能的不同,有著不同的理念。比如,在後宮的春聯就要強調如意福壽,多子多福;外朝政治活動的宮殿,就要強調皇權天授,同時要求 皇帝要勤政親賢,保國昌盛;而在養心殿等皇帝的辦公室,則微言大義,強調皇帝應遵循天道和祖制。這一類的對聯雖然不是皇帝手書,但也都是由書法極好的翰林一級的學士書寫,即使是有的壞了,換人寫了,但是,春聯的內容也是絕對不能輕易更改的。
就這樣,富有天下的大清朝皇帝,在自己家裡,每到新年,卻都要掛上舊的春聯。儘管對聯是舊的,但它的藝術成就卻是頂尖的,讓我們當代人,都能一睹這些漂亮精緻,字型優美,蓄意深遠的古代春聯吧。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張洪光
※孫殿英手下的士兵回憶,慈禧是「半落子」腳,引發她的身世之謎
※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卻犯下「悲催」的錯誤,令他後悔一生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