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保護,是父母在「處心積慮」害孩子
「我孩子起不了那麼早,他就是要睡到這麼晚,你們給我改掉這個不公平的規則!」一位媽媽對老師大吼。
這位家長是新生樂樂的媽媽,而這位老師是我的一位幼教朋友,朋友說樂樂這個學期才從別的幼兒園轉學過來。樂樂是一個非常安靜靦腆的男孩,不善交際,每天話特別少。
開始的時候,樂樂媽只跟朋友「控訴」樂樂在幼兒園遭到排擠。但據朋友觀察,樂樂跟別的小朋友並沒有什麼大矛盾。
於是朋友委婉地說:「是不是別的小朋友打鬧的時候不小心碰到樂樂,樂樂以為別人在故意推他?」
樂樂媽馬上反駁說:「不是的,就比如上次我送他來,正好趕上早操時間,樂樂過去站在一個小朋友前面,那個小朋友就把他推開了,樂樂還為此難過了好幾天。」
朋友尷尬地笑了笑說:「這是樂樂插隊不對在先啊,小朋友都很『計較』這些的,誰排第一,誰排前面誰後來的,都會記得很清楚,樂樂非要插在人家前面,不管是哪個小朋友都會不高興的。」
「那說明你們班風不行,同學之前不夠友愛!」樂樂媽愈發憤怒,「還有樂樂說小朋友不給他玩積木。」
朋友聽後更是哭笑不得,便跟樂樂媽解釋幼兒園裡室內活動的一些規則,並不是不給樂樂玩積木,而是每次樂樂來園都太晚,一些「熱門」區域,比如有積木的建構區,都被其他小朋友提前選走了。
「來晚了就沒機會玩,那對我兒子太不公平了,你們應該把這規則改改,輪流來,這樣才顯公平!」
樂樂媽似乎說得很在理,但是她忘了,這是在幼兒園,我們面對的是一班的孩子,我們設立這些規則,考慮的是孩子們身心發展的特點,每個環節都是為了最大化地促進孩子各方面的發展,而不是針對一兩個孩子的特殊情況。
所以朋友還是跟她說明了幼兒園的這些情況,給她提了建議,希望她能帶樂樂早點來園,而不是每天都等到早操或者早餐時間才來。
所以才有了開頭樂樂媽惱羞成怒的那一幕,最後還是鬧到了園領導那裡,朋友這才知道樂樂是通過一位園領導介紹才進來的,樂樂媽跑去找園領導說理去了。
最後事情以園領導的一句「樂樂是新生,以後你多關照一下」結束了,樂樂媽也以勝利者得意的姿態離開了。
生氣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朋友更多的是為樂樂感到可惜,可惜他以後可能只能在媽媽的「庇護」下觀摩這個世界的精彩瞬間,而沒有更多的機會親自去感受和體驗這個世界,因為媽媽的愛把他保護得太好了。
朋友想像得到,這個孩子的每一次「探險」都可能被媽媽喝止,每走一步都可能要聽從媽媽的安排和指示。
朋友之前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一個五六歲的男孩能安靜乖巧,甚至唯唯諾諾成這樣,現在總算明白了,有這樣到處「撒愛」的父母,孩子能自主、健康地成長嗎?
有時候過分的保護更像是一種隱藏的傷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性格、能力、為人處世,甚至是孩子的三觀、格局。
這樣的父母並不少見,而且他們還以為自己處處為孩子著想、無時不刻保護孩子是為了孩子好,是對孩子負責,但是他們過分的庇護卻在「處心積慮」地毀掉一個孩子,而他們卻不自知。
清明節我回家,意外地跟堂哥聊起了孩子的教育問題。
堂哥說,孩子還是要吃點苦好,小時候不吃苦,長大後會很苦。
這不是堂哥在胡說八道,也不是他從網上學來的教育理論,而是他的親身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的一個教育道理。
堂哥跟我同齡且一起長大的,但是我吃過的苦,堂哥通通沒有經歷過。
我羨慕他有一對隨時隨地「庇護」他的父母,羨慕他不用投簡歷面試也能找到好工作,羨慕他從小到大隻要躲在父母身後吃喝玩睡就行了。
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活得很「瀟洒」,有什麼事,大伯父大伯母就會來一句「你哥上班呢,太累了,我們來就行」「他懂什麼,我們來就可以了」。堂哥三十歲了,還像個待在襁褓中的巨嬰,啥事都不用操心。
一直到三年前大伯父突然病逝,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面對突涌到眼前的人情往來,從來只管自己吃喝拉撒的堂哥束手無策了。
習慣了有父母擋在前方,堂哥沒想到菜是要煮的孩子是需要管的人情是需要聯絡的,也沒想到親戚里有酒事喪事,他並不能在家躺著玩手機到時間去吃一餐就行了……
更多的沒想到讓堂哥一時迷茫慌亂,工作丟了,婚姻也出現了危機,生活變得舉步維艱。
我並不知道大伯父去世後堂哥的生活和內心發生了那麼大的變化,堂哥並沒有責怪誰,只是覺得如果從小能離開父母這個「保護傘」,能真正地直面生活,直面這個現實的世界,當變故來臨時,他就不會那麼驚慌失措,怨天尤人,需要花兩三年的時間才能把自己從這個漩渦里拉出來。
其實很多問題,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埋下了種子,遇到剛好的時機,便會滋生蔓延,阻撓著孩子的現在、未來。
孩子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我的成長意識和探尋能力,所以這個世界的樣子並不需要父母來給予孩子答案,更不需要父母給孩子去重新塑造。
之前看過了皮克斯的動畫短片《鷸》,感觸頗深。
沙灘里,一群鷸鳥在浪來浪去中歡快地尋找著食物,而岸邊一隻鷸鳥媽媽正在引導鷸鳥寶寶自己出去找吃的。
開始鷸寶寶想張著嘴等待媽媽把食物送到嘴邊,鷸媽媽卻激勵它自己走出來找吃的。
當鷸寶寶因為好奇走出安全的小窩,朝大海奔去,看著同伴們熟練地尋找食物,鷸寶寶也有樣學樣,結果卻遭遇失敗。
突然一個海浪打來,鷸鳥們慌忙往回跑,鷸媽媽不停地暗示鷸寶寶,它不知所以,還玩得不亦樂乎,結果被海浪拍到了岸邊。
嚇壞的鷸寶寶不敢再踏出小窩一步,而鷸媽媽幾次努力引導無果後,狠心丟下鷸寶寶。
餓壞了肚子的鷸寶寶終於按奈不住,慢慢觀察,慢慢嘗試,小心翼翼地走出來。
雖然對於年幼的鷸寶寶來說,海浪過於驚險,但經過仔細觀察,幾次親身探索和實驗,鷸寶寶終於掌握了海浪來臨的節奏和輕鬆躲避海浪的辦法。
短短的六分鐘,讓我對母愛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對孩子最深情的愛,不是無時無刻、寸步不離的呵護,而是適時的「放手」。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童年是經歷各種自發體驗的過程,既有溫暖的支持理解,也有激烈的口角衝突,嬉笑怒罵構成童年百態。孩子本身對各種體驗沒有評判,全然經歷過,就會既不執著也不恐懼任何一種狀態,發展出真正理智和自由的心智。
孩子生命中每一次事件都是生命必然的體驗之一,是孩子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