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媽以後,我低人一等,誰都可以來指責我!
這個世界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樹葉,但一定有一模一樣的「熱心圍觀群眾」,且數量無法估計!
特別是剛剛有了孩子的年輕媽媽,簡直就是自帶「吸熱體質」,一下子就能從茫茫人海中被「熱心觀眾」pick出來。
他們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對你各種「親切問候」,對你家娃穿的衣服、吃的東西、用的物品,甚至連你的穿著、抱娃姿勢、娃的腦型都能展開360°無縫評論,然後給出五花八門的建議,直到把你圍得精神上水泄不通,身體上快要窒息而亡了——
還!不!放!過!
「你怎麼沒給寶寶穿鞋?」
「這枕禿明顯的,趕緊給孩子補鈣吧!」
「瞧你這孩子瘦的,平時不給人好好吃飯吧!」
「過了一歲母乳就沒營養了,趕緊上奶粉吧!」
「這天兒多冷啊,還就一條褲子嘚瑟呢?」
「怎麼能把孩子給摔了?這麼粗心,照顧寶寶還得上點兒心啊!」
……
這個媽真是沒法當了!
用我一個同事的話說:「自從當了媽,我就一直有種低人一等的感覺,誰都能對我指手畫腳,做什麼都是錯。」
是啊,別人可能覺得自己是熱心助人,甚至「恨鐵不成鋼」,可對媽媽們來說,她們往往都不認為這只是簡單的出謀劃策,育兒指導,而是會感到一種實實在在的質疑:質疑她們的愛心和責任心,質疑她們的母性和能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其實,美國的媽媽們也一直在承受同樣的煎熬。她們還為此發明了一個專有名詞:Mum-Shaming,直譯為「母職羞辱」。
果然是不一樣的世界,一樣的熱心觀眾啊!
母職羞辱,有多常見就有多愚蠢
去年,36歲的女演員朱莉婭·斯蒂爾斯(JuliaStiles)在產下孩子5周後,將這樣一張照片發到了ins上,本來想分享一下成為媽媽的喜悅,結果引來一大幫議論。
「你這樣抱孩子是不對的。」
「你根本就不應該生孩子。」
「你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媽媽。」
「你怎麼不讓孩子露臉啊?」
……
忍無可忍的朱莉婭狠狠地懟了一次網友。
「真沒想到,本來只是想曬個娃,結果卻招來這麼多指指點點,還質疑我能不能當好一個媽!那個抱娃的姿勢的確不太對,不過也請各位心安啦,我平時抱娃絕對不是這樣的。當時只是為了保護我兒的隱私,不露臉、不露腳。網路啊,看似人畜無害,實際上就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食人草。」不管怎樣,還是謝謝各位網友的『熱心』。不過還是奉勸大家,與其在這裡對一個5周大的孩子嘰嘰喳喳,還不如自己玩兒來得開心。」
完美回擊,茱莉亞把自己從「母職羞辱」中拯救了出來。
像茱莉亞這樣憤怒的美國媽媽,還有很多:
我在車裡幫孩子換尿布,一位女士走過來說:「你在教你女兒在公眾場合裸體!」
我兒子被幼兒園一個小女孩咬傷了。幼兒園園長指責我:「如果他有一個兄弟,就該知道被人咬時,該怎麼辦了。」
因為懷孕時沒有晨吐,我被一堆人攻擊。
我帶四個月大的女兒出門散步,結果被一個爺爺怒批:「你都做了什麼呀?孩子會被空氣污染的。」
只是因為沒注意孩子把襪子蹬掉了,一群人說我是「嬰兒殺手」。
……
難怪一個美國媽媽說:「一個新手媽媽帶娃出門,就是自帶『踩我』標語。」
簡言之,就是誰都能說兩句。
有多過分呢?
美國密歇根大學莫特兒童醫院在2017年曾經做過一項抽樣調查,結果是:從孩子0-5歲這段時間裡,有61%的媽媽曾經因為育兒問題受到批評。
這些批評者主要來自於家庭內部,包括:
而且23%的媽媽都表示,自己受到的還是「組團攻擊」,每次都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人一起指責她。
這火力兇猛程度,想想就知道。
批評內容有那些呢?
基本可以說是關於孩子的一切大事小情。
總結下來,就是所有人都可以就孩子的所有問題,去指責、甚至羞辱一個媽媽。其中62%的被訪者表示,這些人給的意見一點幫助都沒有。同時56%的表示媽媽遭受的責備太多了,獲得的認同又太少。
讓人意外的是,研究人員發現,最愛指責其他媽媽的,大多數自己也都是媽媽。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無論是親媽、婆婆,還是公眾場合遇到的陌生大媽、女性,基本都是孩兒他媽。
按理來說,都經歷過當媽的累和苦,看到其他媽應該是同情大於批評啊。可她們為啥總愛指責別人呢?
真是為了孩子好嗎?
未必!
媽媽「羞辱」媽媽,是一場尋找安全感的惡性循環
有心理學家表示:母職羞辱是一種面對壓力和混亂局面時的心理學反映。
對媽媽來說,把一個只懂得吃喝拉撒的小嬰兒撫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公民是一件相當重大的責任。
種種風險,讓媽媽們幾乎沒有鬆懈的時候,而且這種高壓狀態要持續十多年。為了盡量確保孩子能平安長大,媽媽們必須要相信自己「是個好媽媽」,相信自己做出的決定是「正確的」。
為此,她們的思維很容易變得「黑白分明」,認為判定別人的育兒方式是「錯誤的」,也就間接證明了自己的育兒方式是正確的。
就像一個媽媽說的:「抨擊別人,比承認自己不一定正確或不是唯一的方式,要容易得多!」
在這種心態下,指責別的媽媽目的就變成了尋找自己的安全感,肯定自己的價值感。指責只是為了指責,不需要對方的回應,更不需要關心對方是否真的做出改變。
唯一的後果是,讓被指責的媽媽陷入不安全、被羞辱、被質疑里。而很有可能,這個媽媽也會用指責別人的辦法,獲得內心的安寧。
就這樣,媽媽們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里,被羞辱——去羞辱別人。
所以,停止你的羞辱,停止你的質疑。可以說,這不僅是為了終止這場惡性循環,更是為了拯救生命。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不就是隨便說兩句嗎,有這麼嚴重嗎?
當然有!
閑言碎語,可能是壓倒媽媽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什麼蠢的人一定是我?
湖南湘潭的一個媽媽在遺書里這樣質問自己的丈夫和公婆。
明明是她在帶孩子,可公婆和丈夫卻能趾高氣揚地質疑:
孩子衣服穿多還是穿少了?
孩子喝的東西干不幹凈?
孩子這麼抱好不好?
孩子這樣睡好不好?
孩子為什麼哭?
……
每天在網上學習育兒知識的她,只能戰戰兢兢地活在全家人的指責里。而她的丈夫,不去學習科學知識,更極少親自照顧過孩子,卻自稱是育兒專家。孩子一有什麼不舒服,就讓孩子吃消炎藥,也就是抗生素。分不清細菌和病毒,孩子高燒還一個勁兒地捂。
她的公公婆婆,只帶了孩子十分鐘就下定論「孩子很好帶」。自己不幫忙看孩子,還指責兒媳婦找月嫂是「好吃懶做」。
在丈夫、公婆眼裡一無是處的兒媳婦,結婚前也是個備受嬌寵的小公主,是個年入十萬的小白領,是個可以堂堂正正活著的女人。可僅僅因為多了一個「媽」的標籤,僅僅因為辭職在家,她就成了被指責的對象。
「如果說一個嫌棄的眼神,一句蔑視的言語,一次言而無信的承諾,只能讓人一天不快,那每天呢?三年呢?以後三十年呢?」
日日生活在高壓環境里的媽媽,曾經走出產後抑鬱的她,再度陷入絕望中。2017年1月6日,一場家暴後,媽媽帶著帶著一雙兒女從13樓跳下,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事發時,媽媽31歲,大寶2歲,二寶才幾個月。
一次指責沒什麼,但指責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變成了足以碾壓求生欲的巨大壓力。
破解之道
老粉都知道,常爸的文章,到最後基本都有乾貨,確實,面對太普遍不過的「母職羞辱」,媽媽們該如何應對,調整自己,常爸查了大量的資料,為大家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1.保持開放心態,嘗試理解對方的意圖
第①步:客觀評價。
對方是正確的,表示肯定:「謝謝您,您的建議太有用了。」
對方是錯誤的,直接說:「謝謝,但是我聽育兒專家說的,不是這樣。」
第②步:分析意圖。
對方純粹為了指責,直接離開,也沒必要給任何解釋。
對方出於好意,詢問細節:「關於……您能詳細說說嗎?」
第③步:表示感謝,「謝謝您的建議,我會考慮的。」
別要求自己做什麼完美媽媽,用開放的心態面對評價。對父母,要盡量理解他們,提醒自己:他們只是愛孩子,想要參與孩子的生活。對網友或公眾場合陌生人的攻擊,則完全可以不理。
2.做好心理預期,堅定自己的立場
面對指責,沒必要怪自己「沒做好」,要知道大部分的媽媽都會有這樣的遭遇。
「我只是其中一個罷了」,可以用這樣的暗示來安撫自己。
同時,別人的意見還是聽聽就好,沒必要當真,畢竟最愛孩子、最了解孩子的,永遠是媽媽。
3.用幽默化解緊張,或用反問將對方一軍
幽默,是一種化解尷尬的好辦法,還可以在不破壞感情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觀點。
如果對方還是喋喋不休,不妨用反問的方式,將對方置於被質疑的境地。
「瞧你,光顧著說我家寶寶了,你家寶寶的扣子開了,快繫上。」
據調查,56%的媽媽在自己經歷過批評之後就不再批評其他媽媽了。
4.多和支持你的人在一起
和那些經常指責你的人,談談你的感受,讓他們理解你。如果不行,那就盡量少和他們來往,多和支持自己的人呆在一起,會更有信心。
最後,常爸也替很多爸爸叫一聲委屈。因為,不光是媽媽,其實連爸爸們也難逃「被指教」的遭遇。
吳彥祖帶女兒打保齡球,結果被網友吐槽:
孩子衣服穿多還是穿少了?
「孩子的髮型真土。」
「這麼小就讓孩子學打保齡球,活著真辛苦」
……
劉德華說自己和妻子長期吃素,沒想到有網友腦洞大開:「那孩子怎麼辦?這麼小就吃素,容易營養不均衡。」
沒有女人是天生的媽媽,沒有男人是天生的爸爸。為人父母,是一個終生學習的事情,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批評,渴望的是支持而不是評判。
做父母,不是因為足夠完美才優秀,而是因為足夠用心。所以,每個認真努力當父母的人都值得被誇一句:「你已經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