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家實現細胞原位鐵蛋白分子的納米磁成像

科學家實現細胞原位鐵蛋白分子的納米磁成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功研製細胞原位納米磁共振成像實驗平台,與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徐濤合作,實現了對細胞原位鐵蛋白分子的磁性成像,將原位蛋白質磁成像解析度推進到了10納米。該研究成果以Nanoscale magnetic imaging of ferritins in a single cell為題,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5, eaau8038 (2019)]。

在細胞原位實現納米級分子成像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眾多成像技術中,磁共振成像技術能夠快速、無破壞地獲取樣品體內的自旋分布圖像,已經廣泛應用在多個科學領域中。特別是在臨床醫學中,因其對生物體幾乎無損傷,對疾病的機理研究、診斷和治療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磁共振成像技術使用磁感應線圈作為感測器,空間解析度極限在微米以上,無法進行細胞內分子尺度的成像。

為突破磁共振成像的解析度極限,杜江峰課題組使用鑽石中的氮-空位固態點缺陷單自旋作為磁敏感單元(以下簡稱「鑽石感測器」),自主研製了細胞原位納米磁共振成像實驗平台。激光、微波對氮-空位單自旋進行操控形成一個量子感測器,能夠將細胞內分子的微弱磁信號轉換為光信號從而能夠使用單光子探測器進行讀出。自製的原子力顯微鏡實現細胞樣品的定位和掃描,首先將樣品中的分子靠近鑽石感測器至10納米以內,進而通過空間上的納米級位置移動實現對細胞內分子的成像。

該工作使用鐵代謝和鐵蛋白功能研究中的模式細胞——人的肝癌細胞株(HepG2)進行納米磁成像實驗研究。磁性信號來源於鐵蛋白分子內的鐵離子,在室溫下具有順磁性。首先研究人員使用高壓冷凍-冷凍替代方法將活細胞瞬間固定並包埋,然後用切片的方法將細胞剖開,並用基於鑽石刀的超薄切片技術將表面修整成納米級平整度。這時,存在於細胞內部的蛋白質暴露在細胞剖面上,可以與鑽石感測器近距離接觸。通過對樣品進行掃描,研究人員觀測到了細胞內部存在於細胞器中的鐵蛋白,解析度達到了10納米。為了拓展成像功能,實驗小組還發展了電鏡-磁關聯成像技術,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技術手段實現了對同一鐵蛋白團簇的觀測。

該工作將細胞內蛋白質分子磁成像的空間解析度提高了近2個數量級,為未來實現細胞原位蛋白質磁共振成像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也為開展細胞原位分子尺度的磁共振譜學研究提供了可能。

此外,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將量子模擬與傳統磁共振探測方法結合,於近期使用量子比特探針成功解決了水分子的能量本徵態問題,成果發表於2019年3月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122, 090504 (2019)]。該方法為量子模擬方法在化學、生物等相關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上述研究得到科技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安徽省的資助。

納米磁共振成像實驗平台示意圖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發現火星存在全球性環形感應磁場
《驚奇隊長》中的噬元獸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