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竇驍,精神病不是這麼治的

竇驍,精神病不是這麼治的

從 此 過 上 沒 羞 沒 臊 的 觀 影 生 活

電影派

Vol.1769

最近有部國產劇,不少人不敢看。

它根據28個頗為暗黑的真實故事改編。

有6個月的孕婦,帶著女兒跳樓自殺,好勸退小三。

結果她自殺後,出軌男和小三是很苦惱……

苦惱於她自殺後的房子,賣不出去了。

也有過氣的出版人,天天沉迷酒精麻痹自我。

最後為了證明自己的時尚,在網路上直播自殺

嚯!就問你敢不敢看——

《愛上你治癒我》(2019)

看到是部關於精神治療的國產劇,讓派爺對它有了期待。

因為不管是精神疾病,還是精神治療,都遭受著太多社會成見

理應引發大家的討論。

劇集剛開篇,就是大型偏見現場——

醫院的執行官打算將精神科的診療室,劃給整形科。

因為精神科的病人治療周期往往太長,帶來的效益太差。

顯然不如動刀子的整容科來錢快。

可一家醫院,可以僅僅向錢看齊嗎?

什麼科室吃香,就保留什麼科室。

那其他種類的病人怎麼辦?

說來也奇怪,精神疾病也不是罕見病啊。

根據世衛組織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約有2億人受到精神心理疾病的困擾。

僅僅是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就有2000萬人

有這麼多病患,為什麼精神科的效益還是岌岌可危?

因為大家對精神治療,諱莫如深。

第一集中,一位父親帶著兒子楊飛來醫院。

看起來是楊飛有問題——有強烈的暴力傾向。

但稍微了解下,就知道這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

父親向來不懂尊重兒子的意志。

他會把兒子送去網癮學校,關在地下室。

並且覺得男孩子就該這樣管教。

父親的控制欲、直男癌,看起來也得治啊。

但當顏書仁建議這位父親隨兒子一起接受家庭治療

對方卻馬上說,你有病吧,嚴詞拒絕。

這位父親很明白,精神治療早被社會污名化了。

最後楊飛是穩定下來了。

可還沒出院,父親又開始為兒子張羅幹啥了。

真正出問題的人不願接受治療,楊飛的暴力傾向怎麼可能真正得到解決?

有時候,精神疾病的社會污名化,還能成為一種工具

一位知名企業家,送來了遍體鱗傷的老婆文娟。

文娟常年遭受丈夫的家暴。

即便在醫院,丈夫也不知收手。

他還建議醫院,治好文娟的外傷之後,再讓她去精神科多住一段時間

背後的如意算盤就是:

去過精神科,她以後說什麼都不會再有人信了。

比如她向親人求救,親人反而覺得是她哪裡做的不對。

到那時,丈夫的家暴是假。

丈夫換妻子,卻順理成章。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接受精神治療本身沒什麼。

但怕的是離開後,一生都要帶著一道陰影。

我國的《精神衛生法》對此也有明確規定:

在非本人的同意下,即便是直系親屬,也不能強制一個人住進精神病院。

可我們再怕,能阻止自己絕對不生病嗎?

劇集中呈現的諸多案例,也能讓人一窺精神問題的成因。

你會發現,很多精神疾病,就和日常現實息息相關。

王玲瓏,一位共享單車行業的創業者。

隨著單車市場從爆發到隕落,王玲瓏也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

現在的她常常在城市遊盪,暴揍著那些破壞單車二維碼的人。

是一系列的不當競爭,和肆意破壞者的存在,讓這些弄潮兒失敗了。

也催生了她的躁鬱症

時而亢奮不已,覺得自己可以東山再起。

時而渾身發抖,看到無數投資人痛罵她的幻象。

再加上那個一直對她高要求的母親,讓她更加痛不欲生。

創業共享單車,就是她想向母親證明自己。

當失敗後,巨大的無力感,讓她只好認定自己就是一個廢物。

而父母對子女的高要求,不也是如今社會心理的一部分?

再說鄭賢宇,整容上癮。

想當初,他想唱歌當網紅。

但被別人說,你這個長相捧不紅。

於是在整容的不歸路上越走越遠。

整了二十多次,越整越不滿意

做直播時,彈幕里看到這樣的整容怪,送上成片的罵聲。

聽到別人說他有了皺紋,旋即崩潰,選擇割腕自殺。

在他瘋狂整容的過程中,似乎早忘了,當歌手才是他的初心。

一個人被社會觀念綁架,就是這樣一件可悲又可怕的事。

可龐大的社會觀念,誰又能完全置之不理呢。

於是,精神疾病的誘因越來越多。

比起龐大的患病人群,整個社會知顯然還差的太遠。

聽到一個人接受過精神治療,就躲得遠遠的。

同樣是患病,唯有精神病患遭到的是偏見和傷害。

不可避免地,即便知道自己有精神疾病,很多人也不會去接受治療

於是病情越拖越重。

這樣的社會偏見,顯然對誰都沒有好處

所以能出現這種題材的劇集,派爺認為非常有意義。

但還是這個原因,讓派爺對它難掩失望。

它太貪了——

42集的劇,塞滿了28個案例。

導致每個故事,要用十幾分鐘講完。

給人展示的精神治療過程,浮皮潦草

往往是精神醫生化身小學教師,語重心長地對病人說一番大道理。

病人就頓悟地願意宣洩出來、想通了。

最後醫生再開個紙條藥方,保管「藥到病除」。

至此,一個案例戛然而止。

讓派爺看得很懷疑,這些人到底是有精神疾病,還是故意想不開?

精神治療,真的如此簡單?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應思聰,和王玲瓏是同樣的躁鬱症

但你看這部劇是如何處理的——

他在住院接受治療時,幾個醫生輪流對他進行各種疏導。

他還會因為服藥而變得面目扭曲、語言功能受阻。

當病情好轉出院後,他依然有融入社會的困難。

要定期到醫院複檢、去社區參加矯正治療。

因為他的疾病,他的家人、主治醫生,也連帶著擔驚受怕。

哪部劇對躁鬱症做了更紮實的調查工作,就不用派爺多說了吧。

關注現實題材,是件好事,但更該慎重

因為那是為一個個真實的人發聲,包括精神病患、精神醫生……

處理不當,反而會滋生出更多對他們的偏見。

《愛上你治癒我》看起來對病人沒多大的興趣,也「情有可原」。

整部劇2/3的比例還要忙著處理職場感情戲呢!

整天為病人加班、繁忙,那可行不通。

海外精英Frank、整容醫生陳一凡,不是來搞三角戀,就是精蟲上腦,插科打諢地製造笑料。

編劇肯定又會說這是為了平衡專業性和娛樂性啦,把鍋推給觀眾。

但派爺覺得這種說法,一直都是編劇的一廂情願。

專業層面的故事講得好看,怎麼可能吸引不了觀眾?

就像派爺上面提到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大部分國產劇正兒八經地討好觀眾時。

它卻要拉著你在法律、新聞、疾病等各個層面,探討「我們與惡的距離」。

然後告訴觀眾,帶著偏見的我們每個人,距離惡並不遙遠。

結果呢,收視率連續破紀錄,豆瓣評分9.5

國產劇編劇,醒醒吧。

想看言情劇的觀眾,有太多言情劇可選。

現實題材劇,真的不要再自以為是地「治癒」觀眾了。

尊重現實,有時就需要有刺痛人心的勇氣。

這才是對觀眾最大的「討好」。

往期精彩內容

一個好看=【今天點的人,明天都更美】

千萬別隨便在文章下面留言

消除偏見,需要你的「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派 的精彩文章:

炸裂!腦細胞要被這神作燒盡
許志安

TAG:電影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