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復旦大學來了10個「小黃人」!日均能「吃」1噸多可回收物

復旦大學來了10個「小黃人」!日均能「吃」1噸多可回收物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大四學生楊寧寧最近發現,宿舍周邊多出4台黃顏色的機器,把廢棄的紙質材料扔進去,竟然可以換錢。

操作過程十分方便:用手機掃描機身上的二維碼,選擇要投放的可回收物,把它們扔進投放口,就能按照重量獲得積分,累積後可以兌現。

這些黃顏色的機器是垃圾智能分類回收機,目前楊浦區綠化市容部門已在復旦大學邯鄲路校區投放了10台。

隨著它們的入駐,復旦大學等高校再也不是「兩網融合」的「盲區」,藉助「新時尚」的「魔力」,高校內原本和干垃圾混放的可回收物都紛紛被吸引到了智能分類回收機里。

「以前廢紙、廢瓶子要囤到一定的量,才能預約收運師傅上門。有時候覺得佔地方,就把可回收物直接扔垃圾桶里了。」楊寧寧說,現在隨時可以投放可回收物,投滿20公斤就可以提現20元,又快捷又好玩,很對同學們的胃口。

投放2.4公斤的可回收物,獲得240積分(100積分=1元)

復旦大學總務處副處長朱瑩告訴記者,學校4個校區共有4萬多名師生,以240升的標準桶計算,平均每天產生81桶餐廚垃圾和236桶生活垃圾,其中一大部分是可回收物。

如果不將可回收物專門單獨收集起來,而是和干垃圾等其他種類的垃圾混在一起,將佔用學校大量的垃圾容器和清運資源。尤其是畢業季和開學季節,沒有分類的可回收物佔用了大量垃圾桶,導致垃圾箱滿溢,嚴重影響校園環境;學校還要為這些多出來的「干垃圾」(其實是完全可以回收利用的可回收物)支出不必要的清運處置費用。

「現在,物盡其用,學校也降低了相應垃圾的處置成本,可謂一舉兩得。」朱瑩表示。

據統計,復旦大學自今年3月29日設置10台智能分類回收機以來,不到1個月,累計可回收物投遞量已超過30噸,每台智能回收機日均「吃」下了111公斤的可回收物,「胃口」最大的一台單日最高回收量達到467公斤。

不僅投放量可觀,投放的可回收物質量也堪稱上乘。「沒想到高校垃圾分類的質量這麼高!」「愛回收」回收機相關負責人喜出望外地表示,師生投遞的可回收物主要是紙板和舊衣物,基本80%以上都符合循環利用的條件;大多數塑料瓶還經過預處理,是凈空、壓扁、無異味的,這在智能分類回收機投放最多的社區,是相當少見的現象。

楊浦區長海二村、開魯四村等都已投放智能分類回收機,圖為社區居民掃碼後投放可回收物

楊浦區高校科研院所密集,有的規模堪比一個大型社區,垃圾產生量也很可觀,復旦大學的成功試點,讓更多高校有了動力。

楊浦區綠化市容局介紹說,為推進全區域生活垃圾分類,未來,復旦大學4個校區都會因地制宜探索兩網融合新模式;截至目前,同濟大學已確定將開始進行兩網融合建設,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高校也在積極準備,通過設置智能分類回收設備等形式,方便師生分類投放可回收物,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

據介紹,引入智能分類回收機的兩網融合智能點位將是楊浦區今年發展兩網融合的重點方向,預計今年年底,楊浦區兩網融合點位將達到400多個,其中7成左右將是上述這樣的智能點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這個春天,滬蘇浙交界處人們的思緒和期待
張衡以後,誰製造了中國第二台地震儀?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