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訪 Lime CEO:估值 24 億美元的滑板車共享,沒看上去那麼簡單

專訪 Lime CEO:估值 24 億美元的滑板車共享,沒看上去那麼簡單

矽谷Live /實地探訪/熱點探秘/ 深度探討

即使以矽谷速度衡量,由共享單車起家、以共享滑板車打出一片天地的出行平台 Lime,發展速度仍然是 「非一般的速度」:

Lime 由兩位華人 —— 孫維耀(Toby Sun)和鮑周佳(Brad Bao)於 2017 年 1 月在美國創立。短短兩年半時間不到,已經完成多輪融資,一個多月前最近的 D 輪融資金額高達 3.36 億美元,使其估值攀至 24 億美元,穩坐獨角獸俱樂部。

(左為鮑周佳,右為孫維耀。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和國內 Ofo、摩拜的丟盔卸甲相比,Lime 顯得順風順水多了。不了解 Lime 的朋友可能覺得,Lime 不就是把國內的共享單車變成了共享滑板車、再放到美國嗎,這能有多難,為什麼能有這麼高估值?這家由華人創立的美國公司,為什麼能在國內共享出行一哄而上、又迅速丟兵卸甲的同時,在以市場競爭激烈、投資人眼光毒辣聞名的美國矽谷謀得一席之地呢?

矽谷洞察(原 「矽谷密探」)在與 Lime 共同創始人孫維耀、及 Lime 投資者 GGV 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Hans Tung)聊了聊後,發現原因真的沒那麼簡單。

Lime 與共享單車:形相似,神不同

首先,從根本上來說,共享單車與共享電動滑板車,是非常不一樣的產品。這就要先和不熟悉 Lime 的朋友們簡單說說 Lime 的共享滑板車是怎麼用的。

和共享單車相似,Lime 被投放在路邊,用戶掃碼通過 Lime App 解鎖使用。但和共享單車又不太一樣的是,每輛 Lime 的電動滑板車都是裝有 GPS、3G 網路電池的智能硬體。另外,與一些共享單車不同,Lime 不使用傳統的機械鎖,其所有的硬體和鎖都是內置的,所以鎖車的過程也由用戶在手機內部完成。

(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在使用完畢後,由於是電動滑板車,Lime 每晚要通過智能調度,以 「自己的運營團隊 眾包充電員(Lime 管他們叫 juicer。英文里 juice 除果汁也有 「電量」 之意)」 的模式,把滑板車收走充電。

用孫維耀的話說,Lime 滑板車看起來簡單直觀,實際上是「智能硬體 物聯網 雲解鎖」的結合。與共享單車相比,Lime 的產品形態也賦予了它們一些獨特之處,從而從根本上決定了 Lime 的商業基因與國內共享單車的諸多不同。

比如 Lime 以電驅動的特性,就會讓它給用戶帶來更好、更快捷體驗的同時,給運營團隊增加難度:車都在哪兒?讓誰去收?如何收回來才最省時省事?如果都讓 Lime 自己的員工每晚到城市裡各個地方去收車,顯然會極大地增加成本、效率也不高,因此 Lime 才想出了 「大家幫助大家收車」 的眾包收車模式 —— 誰離車近、誰去收車充電,順帶還能賺一點錢。當然,傳統的共享自行車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說到充電,就不得不再說說單次充電里程 —— 這也是傳統自行車不需要面對的問題。Lime 第一代產品充一次電能連續跑約 30 公里,迅速迭代的第二代則能跑 40 公里。對於城市範圍內的近距離交通,40 公里往往能滿足數次、甚至十幾次使用。

總要想著餵飽 Lime 的電量固然是個難題,但 Lime 也有它很多獨特的好處:比如,如何防盜、減少破壞,一直讓傳統的共享單車很頭疼,而 Lime 的產品形態,則使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大部分防盜問題。

孫維耀解釋道,第一,Lime 每輛車都有 GPS,能隨時定位;第二,Lime 滑板車的鎖是內置的電子鎖,因此想破壞的人無法像繞過自行車上的機械鎖一樣,繞過 Lime 的鎖,也就無法繞過打開 App、付費這一步,因而無法享受電動滑板車的便利 —— 當然,如果使勁推、硬把 Lime 變成手動滑板車,那誰也攔不住;第三,Lime 的設計使得它不能像自行車一樣輕易被拆卸、拿零部件去賣錢,因此降低了被損壞率。

所以說,拋開法律法規、文化背景這些外因不談,單單從產品本身來看,Lime 也與傳統共享單車有本質的不同。正如孫維耀所說,在高科技行業裡面,Lime 「最複雜」、「環節特別多」。從最上游的供應鏈,到生產研發、國際物流、倉儲運營、落地城市的公關及市場營銷,再到政府關係、維修維保、充電回收... Lime 是個軟體硬體結合、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結合、科技與文化結合,」很恐怖但又讓人興奮」 的大工程 —— 絕非買幾輛車、做個APP,扔到大街上那麼簡單。

快速發展≠野蠻生長

在和孫維耀交流的過程中,矽谷洞察明顯感受到,和國內很多創業公司一樣,Lime 團隊的節奏、幅度也非常快,但並不是 「先大肆燒錢、其餘以後再說」 式的野蠻生長,而是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拓張。

首先先說快。Lime產品迭代快搶佔城池快,作為結果,用戶增長及融資也非常快:孫維耀稱,Lime 是 「全球範圍內產品迭代最快的公司」,每三到四個月就會對產品進行一次比較大的迭代,不論是電池的容量、避震功能、還是滑板車本身的壽命,都在快速提高。當然,這也和滑板車本身是個非常年輕的交通工具有關 —— 在這方面,自行車可以算是滑板車的祖師爺了。

另一方面,用 「大踏步」 三個字形容 Lime 進攻全球市場的節奏,恐怕並不為過。2017 年6月份,Lime 試水美國本土,當年 12 月就進入了國際市場。隨著 Lime 從共享單車轉型到共享電單車、電滑板車,2018 年6月 Lime 進入巴黎,隨後進入其他歐洲城市。

如今,Lime 在五大洲、100 多個城市、20多個國家運營,已有超過 2000 萬用戶。與有些在中國本土非常成功、但出海難的公司相比,Lime 這支華人創立的美國公司則完全走另一種打法。

這些成績也吸引到了矽谷一眾絕對一線的投資機構:Andreessen Horowitz 領投A輪,Coatue 領投 B 輪,GGV、DCM 也是在這一輪加入;C輪開始引進戰略投資,比如 Google Venture、Uber;最近的 D 輪則是富達投資集團(Fideility Investments), Bain Capital 和谷歌等投資。過去 18 個月里,Lime 融了七億多美金

但孫維耀卻說,融資規模和估值只是 Lime 成果的反映,而且 「也不是 Lime 最關注的事情」。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論中美的創投圈裡,越來越有一種 「慶祝融資」 的文化,彷彿對於初創公司來說,融資不是手段(means),而是終極目的(end)。衡量一個創業公司發展到了哪一步,也常以其融資歷史,做出一個短平快的判斷,而盈利與否反倒成了次要因素。一旦融不到資,擊鼓傳花樂聲停止,創業者找不到下一輪為其故事買賬的投資人,創業公司往往面臨著匆忙尋求上市、或瞬間倒塌的局面。或許這就是為什麼 Lime 非常重視營收與盈利的原因。

孫維耀在採訪中提到,2018 年 Lime 的年化收入已超過兩億美金,而這才是其產品上線的 12個到18個月之間;2019 年四月上旬的數據,則顯示其年化收入突破 3 億美金大關。從訂單量來看,Lime 從第一輪融資到 C 輪融資期間,已經增長十倍。和競爭對手相比,Lime 顯得更精打細算,無需廣告,主要靠自然增長,談到這點時,孫維耀也顯得頗為自豪。

「增長實在是太快了,大家面對增長的喜悅,很容易忘了商業的本質,就是如何提高運營效率、如何幫讓 Lime 更健康地發展,所以我們一直很注重提高運營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這麼看來,上文提到的眾包收車充電、以及快速迭代產品,讓產品在生命周期里產生的營收跑贏成本等一系列措施,其實都是 Lime 對運營效率、對盈利性追求的體現。

「盈利性是 Lime 內部非常核心的 KPI,這也是中美的一個很大的差異。國內有些公司可能會為了增長,不惜一切代價,但在美國,健康的增長非常重要。現在,Lime 在全球很多城市已經開始盈利了。」

Lime 的投資方之一、GGV 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補充道,GGV 之所以很早期就投了 Lime,除了看好團隊本身外,也是看中了團隊的運營能力。

「歸根結底,最後怎麼賺錢一定是跟運營的手段跟能力有關,跟產品開發的成熟度有關 …在(共享出行)這個領域,大部分公司都不會做得很好,因為它對運營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

Lime 團隊:中西合璧療效好

如果說上面那些都是 Lime 嶄露頭角的具體手段,那麼其最根本的成功原因,還是背後的團隊。

先說說中西合璧的 「西」。中國人在矽谷創業,不論成功與否,想做到被主流認可,都非常非常難,而 Lime 目前已經真正做到了本土化(當然,這裡的 「本土」 指的是美國的本土) 、主流化。

在 Lime 的核心管理團隊里,除了兩位創始人孫維耀和鮑周佳,以及 CTO、前 Pinterest 高管 Fan Li 是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華人外,其餘都是背景各異的非華人:從谷歌風投的元老級人物 Joe Kraus,到有 23 年科技投資經驗的 Ted Tobiason,再到曾任 Uber 高管的 David Richter … 這些人使得 Lime —— 這個由兩個中國人創辦的公司 —— 能夠真正摸清美國的打法。

(Lime 某地團隊照,版權屬於 Lime)

舉例來說,Lime 非常重視跟本地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制定者合作,這其實就是 「摸清美國打法」 的體現。

「我們在開始第一天就投重金、花很多的資源打造我們的政府關係團隊。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制定了不亂投車的這樣的一個戰略的決定。和國內有些公司前期井噴式的發展不同,我們想考慮得更長遠,而不是先到一個城市粗放地大量砸車,之後再處理負面影響。」

這使得 Lime 能真正地理解文化差異,並且在互相的對比與參照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條道路,盡量少吃幾塹,多長几智。

而中西合璧里的 「中」,對現階段的 Lime 來說,主要體現在供應鏈環節。

「Lime 在中國的總部在深圳,此外在崑山、天津這兩個地方也有我們的供應鏈和研發團隊。我們特別注重三樣東西,一個是我們自己的 IP,即知識產權的保護;第二個是測試,我們要確保每一代產品都經過嚴格的質量把控;第三,是跟國內供應商做深度的合作。」 上文提到的產品快速迭代,正是由中西合璧里的 「中」 所提供的強有力保障。

孫維耀告訴矽谷洞察說,Lime 已打開歐美市場,但遺憾的是 Lime今年暫時還沒有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的計劃。原因?「因為國內的地鐵、公交等交通網路已經很完善了,這方面歐美還真的有點距離。」

當然,Lime 也有一些自己的煩惱,比如政府監管縮緊、需要繼續完善的安全性、車輛被惡意損壞...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Lime 這個還不到兩年半前,由兩位華人成立的公司能迅速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的確代表了新一代華人創業者們開始發出更響亮的聲音 —— 前幾天剛剛上市的、同為華人創辦的 Zoom 就是另外一個例子。至於 Lime 到底會不會成為共享出行領域裡的最終贏家,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

封面圖自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矽谷密探 的精彩文章:

中美對話:當課堂遇上AI面部識別,學生數據如何保護? | 矽谷最新
機器學習演算法預測阿片類藥物過量風險|矽谷最新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