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民勤:千年沙井文化,百年蘇武精神

民勤:千年沙井文化,百年蘇武精神

CCTV-10

2019.4.27 12:41 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甘肅省 民勤篇

民勤篇 預告片

民勤縣隸屬於武威市,北面與內蒙古相接,北方游牧部落只要越過80 里沙漠,便能由此進犯中原。因此民勤在中國古代曾佔據著重要的戰略位置。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發動祁連山之戰。勝利後,漢朝在河西陸續建郡置縣,民勤所在的區域成為武威郡的一部分。

明朝時大規模移民實邊,武威郡所轄的地區叫作鎮番縣。鎮番,即鎮壓入侵的外族之意。

1928年,民國政府因 「鎮番縣」不利於「五族共和」,取「俗朴風醇,人民勤勞」之意,更改為民勤。

樸素的兩個字里蘊含著當地人對生活的信仰。正是靠著這份勤勞和堅韌,民勤人在兩大沙漠之間,頑強地生存了下來。

沙井文化,遠古回聲

90多年前,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揭開了民勤遠古文明的面紗。

1924年春,他來到了當時幾乎不為人知的民勤。

1925年出版的《甘肅考古記》中,安特生記錄了這次考古發現:「鎮番西部之沙漠中,吾人所見之遠古遺址,為數甚多。據余個人研究所得,蓋為遠古文化之最晚者,因名之沙井期。」

1948年,中國地質調查所考古學家裴文中、賈蘭坡在考察完的報告中首次將這種古文化命名為「沙井文化」。

沙井文化發現的農耕用具很少,石刀、石斧卻佔有很大比例。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皮革製品等。

考古學家推測,當時生活在民勤境內的是一支游牧民族。

一定是遼闊的水澤和周邊大片的草地,吸引了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放牧、捕魚,從而留下了大量的生活印記。民勤的遠古文明,也因此被保存了下來。

行走天下的駱駝客

清代學者張澍在《橐駝曲》中

對民勤駝隊艱辛生活的描述

駱駝客,即在沙漠駝隊里負責牽駱駝的人。

1992年上映的電影《駝路神卦女》,便是以民勤駱駝客的故事為原型改編而成,反映了民勤駱駝客在抗日戰爭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

民勤曾是絲綢之路的北路驛站,向東可至寧夏、內蒙古,向西則經河西走廊直抵新疆伊犁,駱駝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2011年,民勤駱駝客入選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它一同被列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還有駝夫號子。

民勤駝夫號子起源於明朝初年。茫茫沙漠中,駝隊一走就是數月,為了消除枯燥與寂寞,駝夫號子成了他們最好的陪伴。

如今,駝背雖然空了,駱駝客的肩頭卻多了一份無形的包裹,裡面裝的是民勤人行走天下的記憶,還有他們面對艱苦環境時的堅韌與勇敢。

蘇武精神,代代相傳

「吞氈嚙雪,皓首蒼顏。羊歸隴上,雁斷雲邊。持旄節而不遺,嘆帛書之難傳。」

——《蘇武山銘》

漢武帝天漢元年,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扣留勸降。蘇武誓死不從,遂被遣往北海牧羊,歷經十九年飢餓苦寒,終不辱使命,回到漢朝。

民勤蘇武廟

蘇武牧羊之地究竟在哪裡,史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今天的民勤人更願意相信是在民勤。

不論蘇武究竟在哪牧羊,蘇武這個名字,都早已深深地融入到了民勤人的血脈和文化中,並一代代傳承。

公元1783年,在鎮番縣令王錫均的倡導下,民勤辦起了當地的最高學府——蘇山書院。

在《建置蘇山書院碑記》中,王錫均寫道:「地雖瘠貧,而嗜學之風聞於五涼…謀建書院,以綿忠孝之氣,沐大雅之餘烈焉。」

蘇山書院是民勤人重教興學、文化豐盈的見證。

穿過撲朔迷離的歷史,民勤人願意將蘇武精神通過教育代代相傳。

古往今來,民勤人的性格中,始終有一種堅韌的品質,無論生活多艱辛,都不會將他們擊垮。

這是長期與風沙作戰磨礪出來的印記,也是先輩勇敢開拓河西走廊的精神遺存。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勤人正在用自己的行動,改寫戈壁沙海的歷史。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民勤》

播出時間:4月27日 12:41

監製 / 閆東 主編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張嘉祺 張羽(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一帶一路」主題紀錄片《共築未來》隆重推出
鄭和航海三件寶:導航、瓷器、老婆婆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