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從六經辨證的角度看傷寒,千古經方桂枝湯是如何搞定太陽中風證的

從六經辨證的角度看傷寒,千古經方桂枝湯是如何搞定太陽中風證的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在亂世中,用盡畢生心血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成為中醫後世臨床治病的經典之作。後世醫家在研究仲景學術時,曾這樣認為,仲景以六經辨傷寒,以臟腑辨雜病,開創中醫辨證施治的歷史先河。對於六經辨證,可以說是張仲景學術的最為獨特的部分,表面上看上去好似波瀾不驚,實則裡面暗流洶湧,若不能細心研窮,則只能停留在表面,難以深入。

在六經辨證里,講到的第一個經是太陽經,太陽經辨證中,又分為經證與腑證,以及兼變證。而太陽經證中,講到的第一個就是太陽中風證,也就是桂枝湯證。從六經辨證的角度分析,這個太陽中風證主要的病因病機是什麼呢?太陽中風證是由以風邪為主的風寒之邪侵犯太陽經脈,使衛強營弱所表現的證候,病機為衛陽浮盛,營陰失守,是表虛之證。在臨床上常以發熱(熱勢不高)、脈浮、汗出,惡風惡寒,鼻鳴,乾嘔為主要脈證。

太陽中風證最為典型的方脈證治其實在《傷寒論》里有十分明確的記載,即「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證候呢?不妨先來分析一下,衛為陽氣,營為陰血,風寒外邪尤其是以風邪為主(寒邪為輔)來侵犯人體最表層的經脈也就是太陽經,衛陽為邪氣入經脈的第一層屏障,風邪侵入時,衛陽已然察覺,於是奮起抗邪,在身體就會表現出發熱的癥狀(以及脈浮的脈象)。

由於風的性質具有開泄的特點,又加上衛陽與邪氣抗爭,很容易導致衛外而不固,營內而不守的現象,這樣就會出汗。發熱、汗出之際,肌肉腠理就會疏鬆,就會出現惡風的癥狀,若此時風邪之中還夾有些許寒意,自然也會有「嗇嗇惡寒」(打哆嗦)的感覺。若外協突破衛陽,長驅直入,抵達肺胃,就會導致肺氣失宣而鼻鳴(鼻塞、打噴嚏等),胃氣失降而乾嘔。

病因病機分析清楚了,自然就會遣方用藥了。對於這個證,在治療方自然要調和營衛、解肌祛風,用桂枝湯治療。藥用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水煎服。服藥後,喝熱粥一碗,取薄被子覆蓋一會兒,使汗微微出(不可大汗)而愈。服藥講究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且服藥期間不能吃生冷、黏滑、肉面、酒酪、辛辣、臭惡之類的食物。

那麼,仲景設置桂枝湯來收拾這太陽中風(表虛)證,究竟有何奧義?這主要還是在於桂枝湯的獨特配伍。本方證為風寒傷人肌表,腠理不固,衛氣外泄,營陰不得內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療以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為主。桂枝配芍藥,是桂枝湯中最為經典的葯對,桂枝能調和營衛,溫通血脈,祛除風邪;芍藥養營陰,同時也能養肝陰;一散一收,相反相成,為調和營衛的最佳組合。另外,桂枝配生薑,辛溫發散在表之風寒;桂枝配甘草,益氣和中以解肌。如此五葯相合,攻補兼施,散收相合,內外互濟,既是調和營衛的代表,也是組方規律的典範,於是營衛調和、陰陽相濟,則諸證自愈。

最後,對於太陽中風證來說,有幾個辨證要點需要注意,一是本證主要是由風邪為主,並非以寒邪為主,雖然癥狀上也有「嗇嗇惡寒」之證,但與太陽傷寒證的惡寒顯然是不一樣的,且本證主要以「惡風」為主。二是本證是風傷於衛,是有發熱、汗出的癥候的,如果沒有發熱、出汗癥狀,則需要考慮其他證型。三是本證鼻鳴乾嘔二證未必兼見,多以鼻鳴為常見證。四是,脈象上是有獨特徵象的,風傷於衛,則以脈浮緩為要點,若脈浮緊或浮脈兼其他脈象,則需要考慮是否符合太陽中風證。也就是說,太陽中風證的必見脈證為「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而鼻鳴、乾嘔、嗇嗇惡寒為或見(然)證。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絕經以後,會不會影響夫妻同房?注意到了這一點,就可以放心了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