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軍發動一江山島戰役,張愛萍上將出敵不意巧選突破口

解放軍發動一江山島戰役,張愛萍上將出敵不意巧選突破口

1955年1月,解放軍華東軍區發起了一次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向國軍盤踞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江山島發起攻擊。這也是解放軍首次三軍聯合登陸作戰,對我軍的聯合作戰體制和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江山島位於浙東台州灣外海,距離大陸約30公里。該島由南一江、北一江兩島組成,相距約100至200多米,總面積僅為1.7平方公里。國軍一個加強突擊大隊和一個炮兵中隊據守一江山島,共約1100餘人,由守備司令王生明指揮。

從軍事地理上說,一江山島是大陳島的門戶和前哨據點,如能攻佔一江山島,則將一舉震撼大陳島守敵,動搖其整個防禦體系,為我軍奪取整個大陳列島創造有利條件。因此,根據軍委命令,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統一指揮,實施一次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一舉奪佔一江山島。

張愛萍是三野出身的我軍名將,久歷沙場,決心採取「牛刀殺雞」之勢,集中陸軍4個步兵營、5個地炮營、6個高炮營,共4000餘人;海軍出動各種艦艇188艘、各種口徑火炮363門;空軍出動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共184架,三軍聯合攻打一江山島,以強大火力保障一戰而勝,如此陣勢自從我軍建軍以來還絕無僅有。

一江山島實乃彈丸之地,但選擇從哪裡突破登陸卻頗有講究。經過戰前進行偵察,發現該島沒有海岸沙灘可供登陸,條件稍好一點的就是島上山腳突出部的石質礁盤,但也要費很大一番勁。

我們先來看一下一江山島各登陸點的情況。

一是樂清礁。此處距離王生明的指揮部203高地最近,進攻面較為開闊,坡度也較為適中,但守軍也最多。

二是海門礁。此處距離王生明的指揮部較近,進攻面最寬闊,坡度卻最陡峭。

三是無名礁。這裡距離指揮部最遠,進攻口最窄,坡度最小,守軍也是最少的。

在解放軍前方指揮部進行討論時,大部分參謀人員贊成從無名礁進攻,因為登陸難度比較小。不過這裡也有一個令人不解之處,無名礁的地質情況相對便於部署兵力,可戰前情報卻顯示這裡敵人守軍最少,這也是多數人選取此處的原因。當然這也留下了一個不解之謎:王生明為什麼在這裡布置的守軍很少?因為他後來在戰役中陣亡,具體原因也就無從得知了。

然而總指揮張愛萍在深思熟慮後,卻拒絕了多數參謀的建議,另闢蹊徑選定從海門礁登陸。主要分析過程如下:

一是打一江山島戰略目的是為震懾整個大陳列島的敵軍,必然要擊殺要害,才能嚇住對手。這就好比孟良崮戰役,不僅要打,而且要從敵人最強的地方下手!解放軍舍大陳島不攻而直取硬骨頭一江山島,而且選擇在白天登陸,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就是為了展示自身的實力,讓敵人知道解放軍已不是裝備落後的一方,不需要再用「舢板打軍艦」,而要在全面奪取制海制空權後進行強攻,徹底粉碎敵人!

二是海門礁的地形實在複雜,岸邊沒有灘頭,既不利於登岸,也不利於展開。況且海門礁位於北一江山島凹陷處,兩邊就是陡峭的山崖,高牆攔阻,登陸後很難向縱深發展。更不利的是,這裡位於我軍岸炮火力支援的覆蓋面之外,打起來變數很多。可以說,從海門礁登陸不利的地方較多,一般將領都不會選擇這裡。

然而張愛萍卻反向思維,認為敵人覺得不可能的地方,反而就是我軍最易成功的地方。他後來回憶說,海門礁看著條件不利,但也是敵人忽視的地方,敵火力配置較弱,且離敵核心據點190高地較近。只要我們利用滿潮時節,不用涉水,就能出敵不意地上島,迅速割裂敵防禦體系,各個殲敵。

可以說,張愛萍的設想的確起到了攻其不備之效。後來的實戰證明,一江山島的敵軍真的未曾想到解放軍會直接從海門礁登陸,被打了個冷不防。張愛萍上將巧選突破口,大戰一江山的故事,從此成為了一段軍史佳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重溫抗戰大捷平型關戰役:林彪是怎樣指揮八路軍殲滅日軍的
抗戰大捷平型關戰役揭秘:115師殲滅的日軍是主力部隊嗎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