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聯爆火,誰在默默數錢?
太火爆了!
漫威電影《復仇者聯盟4》上映第一天,就喜提7.32億元票房,票房佔比高達99%!
作為該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復聯4的火爆是可以預期的。
要知道,早在4月12日,復聯4確定提檔至4月24日上映並啟動預售之後,這個消息就在網上炸開了。
漫威粉絲們紛紛搶購零點場電影票,在一線城市的一些影城甚至出現了數百元一張的天價電影票事件。
對比復聯繫列前三部,2018年登陸內地的《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在上映前3天10小時17分,預售總票房破1億。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在2015年5月11日的零點場票房2972萬,上映首日票房破1.86億。
《復仇者聯盟》在2012年5月4日的零點場,只有459萬,上映首日票房6348萬。
可見復聯繫列為代表的熱門進口大片,在中國是日受追捧。
然而在大片火熱的背後,電影院線卻為自己的跑馬圈地付出代價,以山西省臨汾市為例,一個標準的五線小城,影院數量多達36家,其中不乏萬達、博納、中影、橫店等知名影投公司。
對於觀眾而言,每次觀影體驗都是包場,而對於院線方則是有苦難言止不住的虧損。
電影製片方日子也不好過,拍片時拉投資難,拉到投資選角難;
選大牌怕預算超支,選潛力演員怕觀眾不買賬;
一個不當心演員出了負面新聞,(某德影視因為一位演員導致大製作古裝劇至今不能播出,某達影視則因為另一個演員的八卦醜聞直接導致電影撤檔),前期投入再大也得打水漂。
好不容易戰戰兢兢拍完電影,版號審批,安排檔期又得度日如年,可謂步步驚心,最後可能還是不盡如人意虧損收場。
而前幾年一度好用的以小博大的批片協助發行模式也遭遇了滑鐵盧,《摔跤吧!爸爸》的票房奇蹟終究只是曇花一現,而批片商則因為自己的急躁冒進自食苦果。
一般而言,一個行業內可能會有賺多賺少的區別,但是極少會出現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行業格局。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電影行業的現狀,及站在背後的贏家。
1
新中國的電影史並不短暫,早在1950/60年代便有國產電影出現,而中國的電影產業也呈現出計劃經濟的特徵——
採取統購統銷模式:整個電影產業被分為三大塊:
1.製片業;2.發行業;3.放映業。
具體運作模式是:
1)電影製片廠生產出來的影片,交給「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一發行;
2)影院從全部放映收入中留下50%,余者作為「發行收入」上交至中影公司;
3)按「3∶3∶3∶1」的比例,依次分配給製片廠、拷貝洗印廠、省以下各級發行公司、中影公司(後更改為按每個故事片拷貝10500元向製片廠支付版權費)。
儘管這個模式下,群眾的觀影需求得到了滿足,甚至出現了1979年全國觀影人次達到了293億的高峰,相當於每個中國人一年當中看了近30部電影的奇觀。
但是量的保證,並不代表質也能跟得上。
到了80年代,隨著電視里的港台劇和錄像廳里的港台影片的大量出現,讓民眾有了「用腳投票」的可能,國產影片的觀影人數迅速出現了萎縮。
曾經有一份記錄顯示了1985年三月的一個場景:
「今年3月25~31日一個星期內,武漢市共有三個電視頻道(包括轉播中央台)播放六個港、外連續劇。
如星期六晚上播出《射鵰英雄傳》四集時,該市上座較高的新華電影院晚場只有四名觀眾;
又如今年2月在瀋陽播映香港電視劇《上海灘》時,有些影院晚場因觀眾極少只好停演;
也有的影院,當映《上海灘》播放時間時觀眾紛紛退場。類似情況在各城市都有。」
國產的跟不上,那就找進口的來湊,進口電影在中國歷史並不短暫,1978年在中國上映的日本電影《追捕》可謂讓主演高倉健在中國家喻戶曉。
然而這時候,引進電影都靠官方一次性買斷已下映電影版權的方式,版權金也寥寥無幾,引進電影的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效益,談不上一門生意。
因此,當時熱門的大片,尤其是好萊塢大片自然和中國觀眾無緣。
1993年,對中國電影行業而言,是一個轉折點式的年份。
這一年,新的電影發行政策出台,國產故事片將不再享受「統購統銷」的待遇。這意味著,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將在中國電影行業里坍塌。
1994年,為了改善當時電影市場的蕭條,當時的廣電部電影局決定每年以國際通行的分賬發行方式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現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
1994年11月12日,《亡命天涯》成為了第一部大陸引進的好萊塢大片,最終豪取2500萬人民幣票房。
1995年大年初一上映的成龍主演《紅番區》,再接再厲奪得了9500萬票房。
1998年4月上映的《泰坦尼克號》,則以3.6億元創下了到2009年《變形金剛》打破記錄之前中國電影市場上的票房之最。
到了1999年底,中美就中國加入WTO達成雙邊協議,進口電影配額加倍為20部,分賬比例是13%。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壯大,2012年簽訂的《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則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14部特種分賬片,分賬比例也提升至了25%。
所謂「特種」,即針對3D和IMAX電影的引進。特種分賬片和普通分賬片的最明顯區別,就在於這部影片是否引進了2D版本。
因此,2012年後我國每年分賬片的配額為34部,其中普通分賬片(即2D電影)為20部,大部分都來自好萊塢六大製片廠,但20部中必須保證引進6部非美國影片;特種分賬片(即IMAX 3D電影)為14部。
到了2016年,分賬片數量更是達到38部(34 4部數字單發電影)之多,今年已經定檔的分賬片更是高達41部。
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在國內採取全球同步上映的方式,此次上映的復聯4甚至中國提前兩天上映,足見好萊塢對中國的重視。
而中國想要引進電影,除了分賬片,還有買斷片額度。
業內統稱批片,相比分賬片都是時下熱門的大製作大片,批片則屬於那些小製作/小眾的電影,大部分是已經在母國下映電影的所有者將某段時間於某地發行權一次性固定價格出售的模式。
換句話說,就是一次買斷,買者盈虧自負,而由於一開始買斷費用較低,通常多部打包買斷,質量也參差不齊,有「批發」的意思,所以稱之為批片。
一般而言,批片每年額度為30部,這兩年比較知名的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印度勵志神片《摔跤吧!爸爸》,美國歌舞片《愛樂之城》都屬於此類。
而無論是買斷片還是批片,想要在中國上映都繞不開兩道坎——廣電總局的審批和有資質的引進發行機構。
廣電總局作為官方機構自然不必說,電影的引進和發行作為一個商業行為,又有誰能分的一杯羹?
答案便是「一家進口,兩家發行」。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是中國唯一有資格引進電影的公司,而中影集團電影進出口公司(中影集團控股子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則是唯二壟斷64部(基本一人一半)進口片的發行商。
2
既然都壟斷了進口片發行,那麼自然而然,兩家公司的日子不會差到哪去,那麼究竟這兩家公司到底是何方神聖,可以壟斷呢?
我們來看看這幾家公司的股東構成:
中國電影集團——廣電總局全資公司。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影集團67%控股。
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廣電總局20% 中國電影股份11% 上影11%持股
歸根結底一句話,海外大片引進發行,我廣電總局全包了。
既然是一門壟斷的生意,自然不會差到哪去,我們來簡單掃盲電影分賬上,中影和華夏到底能賺多少錢?
先以分賬片為例,2018進口片總票房230.79億,而其中進口片年度票房前三名《復仇者聯盟3》(23.9億)、《海王》(20.2億)、《毒液》(18.7億)均屬於好萊塢分賬片。
由於好萊塢大片分賬片的分賬比例統一為25%,而院線影院和發行方的票房收入分成,在扣去固定的5%電影專項基金 3.3%特別營業稅後,可分成票房(實際票房的91.7%)的分成比例穩定在57:43。
同時,進口片沒有1—3%發行代理費抽成,也就是說中影/華夏兩家在每部美國大片能合計拿走總票房約15%的份額收入。
考慮到1.88%進口環節增值稅,2.78%進口環節預提所得稅率,上繳集團的2.5%分成影片管理費,票務平台(淘票票/貓眼電影等平台)服務費(根據季節/電影浮動,2019年一季度平均在7.96%),再考慮到中影/華夏在票房中各自佔比(中影略超50%),基本每家都能在復聯3中凈賺上億的凈利潤。
可想而知,這是多麼賺錢的生意。
和分賬片比起來,批片的潛在收益其實小了不少,畢竟片子的質量肯定不如熱門大片。
儘管買斷了版權,但是發行商並不能獨自發行海外影片,因此必須找中影和華夏當主發行商。
以一度大火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為例,該片的主發行方自然是中影和華夏,協助發行方是由華誼兄弟、微影時代和上影集團聯合組建的發行公司華影天下。
儘管具體的分成比例是商業機密,但是根據行業內普遍規則,主發行商保底的收入為可分賬票房的25%。
也就是說,兩家在這部電影上的收入接近3億元,考慮到《摔跤吧爸爸》前期宣發成本極其低廉,可謂無本萬利。
而有的買斷方,則會選擇直接將版權賣給主發行商(中影/華夏),當一個倒爺,自然而言也不參與後續的分成活動。
在這種情況下,發行商甚至可以拿到一半的票房,不過自然也要承擔虧本的風險。
這種情況雖然時有發生,不過作為主發行商,由於購買後要風險自擔,購買前也會對片子質量、票房進行預估,考慮到批號的數量有限,並不會照單全收。
因此,實際上現實中這樣的案例不多,也沒有出現過主發行方大虧的案例。
國產片則相對複雜一點,不過一般有實力的片方都會自己出品發行,以最近大火的兩部國產片為例,我不是葯神的出品方和發行方都有上市公司北京文化的身影,而流浪地球則由中國電影和北京文化一起包攬了出品和發行方。
這個發行方的中國電影,正是前面提到的那個壟斷進口片發行的上市公司中國電影!
3
中國電影可以說是從出生開始便含著金鑰匙。
中影集團的前身,由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華韻影視光碟有限責任公司等8家單位組成,可謂強強聯手。
因此,中影的業務範圍自然也不會是單一的電影發行,而是電影製作、服務、發行、放映產業鏈全包的大集團公司。
那麼,如此厲害的國字頭公司,在資本市場表現的又如何呢?
我們做個簡單的比較:
上證指數今年累計漲幅約為30%,中國電影今年累計漲幅約為35%。
相比同行業的華誼兄弟20%、萬達院線15%,看似已經很優秀了。
然而,考慮到《流浪地球》和《復聯4》火爆對中國電影的走勢有著直接的影響,似乎這個勉強跑贏大盤的表現,又不怎麼盡如人意。
我們就此來拆解下公司的業務,好好研究一番。
我們前述的佔據壟斷地位的電影發行業務,佔了中國電影收入的半壁江山,而其中分賬片更是佔了80%的營收,可謂中影的立身之本。
相比比較穩定的電影發行業務,另外三塊業務看點上便相對遜色了一點。
在電影製作上,儘管今年大火的《流浪地球》便是中影出品,但是《流浪地球》對公司破億的收益並非中影電影製作業務的常態。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人才和國企的屬性。
相比其他民營電影公司的人才濟濟、知名導演一大把的境地,中影的製作班底和合作方相比,可謂籍籍無名,中影在發行層面的國企壟斷屬性反而在電影製作領域限制了他的發揮。
儘管中影出品過《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等票房超過16億的爆片,但前者製片成本高達4億,後者成本加宣發更是接近6億,最後各片超過十家的出品方,能賺多少便也可想而知。
而像中影主出品的《六年,六天》《你若安好》等,票房都只有1000萬。
黃曉明主演的《大唐玄奘》,票房更是3300萬慘敗,更別提2016年連續出了《長城》《魔獸》兩部預期甚高的影片票房撲街。
整體來看,公司顯然很難從製作業務中獲得多大收益。
而剩下的影視服務和發行的看點,也是不溫不火,在影視服務上,公司銷售放映機市場佔有率超過半壁江山,影院巨幕安裝業務增速在50%。
不過這些業務收入體量實在是太小,同時存在基數低的原因,難有大看點。
發行領域,中影自有的128家影院為公司提供了不少營收,但是在利潤方面則不盡如人意。
中影院線控股4家院線 參股3家院線,18年市佔率超過20%,但是由於近年院線的日子非常不好過,院線票房分賬實際能分到的部分,大概在可分賬票房的0.5%——1%,對公司的利潤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4
在了解了中影的業務後,很明顯可以看到,中影相比別的影視產業公司多了一份旱澇保收的發行收入,同時發行業務 影視製作才是公司的核心營收點。
但是影視製作領域,並不太可能連續複製流量地球的奇蹟。
那麼對於這家公司,我們又該如何研究和分析呢?
答案自然呼之欲出,中影的業績核心就是看當年有啥值得期待的進口大片和有啥可能會爆出的坑。
從坑的角度,自從2016年《長城》這種天坑後,中影基本沒有踩過大雷,反而是17年參投了《戰狼2》(57億票房),18年參投了《唐人街探案2》(34億票房),《捉妖記2》(22億票房),19年更是主投出了一個《流量地球》的大利好。
對公司的收益預測,公司也發了相關的公告,預計二季度計入公司收入。因此可以初步判斷19年,中影在電影製作業務上表現的會很不錯。
而在進口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2019年相比2018年,甚至過去幾年都是大年:
無論是近期爆火的復聯4,還是下半年的星戰9,蜘蛛俠,相比去年復聯3 海王獨木難支,都有了質的變化。
光復聯4目前的形勢,30億票房可以說已唾手可得,對於中影的收入同比復聯3有著顯著地提升。
這便是中影投資中的一個好處。
由於中影的重點收入基本可以視作公開信息,賣的都是近年大熱的好萊塢大IP電影,基本每一部續作都會在前作基礎上有一定提升,撲街可能性極少。
這和其他依賴影視發行的公司(華誼/光線)有著本質的不同。
對於本土發行業務為主的公司,由於國產影片質量不穩定,在上映前,一切的票房和業績預測都是瞎猜。
而這種情況,發生在中影身上的概率要少得多。
利益聲明
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全面圍攻!暴跌後的視覺中國
※資本運作小霸王!走向千億市值成長之路
TAG:君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