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0萬年,大英博物館藏品展即將來港
本文來源於 藝狐全球拍賣資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
城市:香港
主辦:大英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
時間:2019年5月18日 - 9月9日 10:00 - 18:00 周六、周日、公眾假期延長至19:00 周二閉館(公眾假期除外)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1樓1-5號展廳
地址:香港沙田區文林路1號
這是一個用100件(組)文物,講述橫跨200萬年人類故事的展覽。展覽以獨特的角度回顧人類發展的軌跡,探索人類共通的故事。即使身處不同的文化環境,人類在權力、信仰、藝術、貿易及科技等方面都有著相同的渴求及發展脈絡,從而引領觀眾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對自己身處的世界有新的認識。
希伯來星盤
1345 – 1355年
黃銅
可能制於西班牙
大英博物館託管會
展出的100組文物從大英博物館800萬件文物中精選而來,彙集五大洲不同形態的文明,涵蓋藝術品、生活用品、貨幣、科學儀器、儀仗用具等,呈現了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類在權力、信仰、貿易、科技等方面的渴求,以全球化視野回顧人類的發展軌跡。
阿拉伯銅手
公元100 – 300年
青銅
葉門
大英博物館託管會
重點展品包括在非洲發現的最早石器工具、見證最早城邦出現的伊拉克烏爾軍旗、反映奴隸販賣的50枚「馬尼拉」錢幣、達爾文航船上使用的精密計時器、日本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版畫《富岳三十六景》之《神奈川衝浪里》,以及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涉及當代同性戀議題的作品等。
阿富汗戰爭地氈
1979 – 1985年
羊毛
阿富汗
格蘭姆.高華捐贈
大英博物館託管會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這批文物,親歷一場世界獵奇之旅...
展品預覽
烏爾軍旗
約公元前2500年
貝殼、青金石、紅石灰及瀝青
伊拉克
大英博物館託管會
烏爾軍旗是蘇美爾文明諸遺址中最著名也是最激動人心的一件出土文物,被公認為是兩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第一排,中央是烏爾王,正在視察戰俘。第二排表現戰鬥與勝利後的戰士行列。第三排為軍隊的出征與凱旋,右邊第一輛象徵出征,第二輛戰車下面躺著敵人即表示獲勝。
第一排,國王與貴族們正在歡宴,貴族手中持著酒杯。第二排和第三排,表現出征軍凱旋,人們驅趕牛羊,馱運貨物,正向王宮進發。
它出土於烏爾城第779號墓,其墓葬時間為公元前2600年左右,距今已有4700年的歷史。它的英文名字為The Standard of Ur,其真正用途至今仍為一個謎,大部分人認為這是烏爾王出征時的門旗,也是慶功的旗幟,但有人認為這是一件樂器的組成部分,因為其中間是空的,有擴音的效果。
烏爾軍隊的戰車。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發明了輪子,用在雙輪運貨車上來運輸笨重貨物。輪子被視做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發明,史學家經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並論。
烏爾軍旗長約40厘米,高約18厘米,有限的空間容納了超過100個人物與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出蘇美爾人的生活,仿如一件微型的《清明上河圖》。畫面中的人物、動物、車輛緊湊且有序,證明了5000年前古代藝術家技藝的高超。
出征的烏爾步兵,身披戰袍,腰佩長劍。
在烏爾戰馬下一個已經喪生的敵人。
其中飾板正面描繪的是戰爭情節,上下共劃分三層:最下為軍隊的出征與凱旋。那時打仗是用戰車,四輪戰車由四頭驢子拉著,車上站著馭手和戰士。右邊第一輛象徵出征,第二輛戰車下面躺著敵人即表示獲勝;中間一層表現戰鬥與勝利後的戰士行列,有穿戴盔甲的,有披著毛毯斗篷的,有手持短矛正在與敵人搏鬥的,還有押送俘虜的士兵等。最上一層,中央是烏爾王,他側身向右,手拿長矛,在全副武裝的士兵陪同下,正在視察戰俘。兩邊人物不求對稱,疏朗協調。
正在舉行宴會的國王,在國王的周圍有三個僕人正在為國王與貴族提供食品飲料。國王的身體明顯比貴族的身體要大,而貴族的身體又比僕人大,通過身材的大小表現出各人的尊卑地位。
參加宴席的貴族舉著酒杯(也有考古學家認為是舉著鮮花),早期的蘇美爾社會,國王雖然是一國之君,但與後期的烏爾第三王朝不同,並無絕對的權力,貴族與祭司往往享有較大的獨立空間,並且對國王有著制約的權力。
另一面則描寫了慶功宴的場面:最上層是國王與眾臣們相對而坐,在舉杯歡飲;中間和下面兩層是描繪運載戰利品的場景,有的在驅趕牛羊,有的在馱運貨物,隊列很長,整個隊伍在陸續地往王宮進發。這兩塊鑲飾板全是用貝殼、閃綠石、粉紅色的次寶石等,鑲拼在瀝青為底的板上的。
蘇美爾人是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音樂的民族,這是在貴族後面表演助興的樂師與歌手。
所謂烏爾軍旗,就是記述烏爾城這一光榮歷史,這種形式簡直與我國戰國時期的錯金銀水陸攻戰圖鑑有同樣耐人尋味的欣賞價值。一位法國考古學家稱它是戰爭與和平之旗。
阿馬拉瓦蒂大佛塔雕刻
公元200 – 240年(雕刻)
石灰岩
印度安德拉邦阿馬拉瓦蒂
大英博物館託管會
阿瑪拉瓦蒂大佛塔是古印度最重要的佛教遺迹之一,娑多婆訶王朝的歷任國王都贊助阿馬拉瓦蒂,國王們利用對佛教的支持宣揚自己的虔敬,使統治合法化。這是在位於克里希納河下游南岸的南印度佛教聖地阿馬拉瓦蒂大塔遺址所發現的石灰石支柱浮雕。這個殘片是印度早期對信仰的重要詮釋。這件浮雕石板,描繪了保護佛塔的五頭蛇以及守護佛塔的獅子。蛇在印度教中是那迦龍的化身。獅子,是在保護佛陀。阿馬拉瓦蒂大佛塔的建築遺迹非常精美,上面有高浮雕,刻畫的蛇和獅子都是印度教中非常經典的形象。獅子在中國的佛教中也有類似的形象,因為振聾發聵的獅吼,有讓人幡然醒悟的作用。所以在印度教和佛教中都會被看作是瑞獸。除了那迦龍和獅子外,還有滿天神佛的形象。都是印度教中非常具有特點的,尤其是印度早期對於信仰非常重要的詮釋。如果沒有對印度教的信仰和深刻的認識,是無法製作出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藝術品的。
密特拉神像
公元100 – 200年
大理石
義大利羅馬
大英博物館託管會
密特拉(Mithras)是一位穿越了眾多宗教的大神,他是古印度教的契約之神。佛教中的彌勒據說是源於他,譯為慈氏。他是波斯拜火教的主神,代表光明,密特拉是古羅馬最受人愛戴的戰神。大英博物館的密特拉神像是從倫敦的神廟遺址處發掘的,畫面中他正用金劍刺入公牛頸處。狗是他的寵物與助手,而牛身下的蛇、蠍則是邪惡的象徵。
路易斯島棋子
約1150 – 1175年
海象牙
路易斯島發現,可能於挪威製造
大英博物館託管會
這是在挪威蘇格蘭路易斯島上發現一組西洋棋子,由海象牙和鯨魚齒精雕而成,該棋子在11世紀末是貴族之間非常流行的一種遊戲,目前已知有93枚棋子存在,其中82枚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內。78個棋子具體分為8國王、8王后、16主教、15騎士、19個士兵和12輛車,其中士兵棋子的大小在3.5-5.8厘米之間,而剩餘的棋子在7-10.2厘米之間。這些棋子的形象反映著中世紀時的權力結構。國王坐在寶座上,膝蓋上放著一把寶劍,而王后右手托腮,望向遠方。兵是沒有具體造型的,僅僅是一小塊直立牙板,它們代表了中世紀歐洲被粗暴強征充軍的農民,他們處於社會底層,在他人眼裡沒有個體的身份,因而象棋上的這些兵都沒有身份特徵。
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里》
1831年
木刻板畫
日本
大英博物館託管會
此畫是葛飾北齋《富岳三十六景》中比較經典的一幅,驚濤巨浪掀卷著漁船,英勇的船工們正為了生存而與大自然進行著驚險而激烈的搏鬥,遠遠望去是富士山,現出動蕩不安、緊張激烈的氛圍。畫家通過這一手段來表現人與大自然的抗爭,並以此再次象徵日本民族的搏擊風浪的精神和民族氣節。此畫的主題,表現了具有日本特點的陽剛之氣的風格特徵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畫家有意把視點壓得很低,突出了描繪浪濤。漁夫和船隻完全置於巨浪腹部,似乎成了浪濤的一部分。巨浪的呼嘯與遠處的富士山的安詳又形成了強烈的動與靜的對比,浪花的表現更渲染出畫面的緊張氣氛。出人意料的構圖、瞬間即逝的千姿百態,呈現出令人目眩的豐富表情,不僅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抗爭,並以此象徵著日本民族的精神和氣節,充滿著哲理和深刻的寓意。
菲爾?多斯?桑托斯《母親》
2011年
金屬、塑料、骨和木頭
莫三比克馬普托
菲爾?多斯?桑托斯
這件雕塑由1976-1992年鑒莫三比克內戰中廢棄的武器製成,產生於1995年迪尼斯·森古雷恩主教發起的"化武器為工具"行動,旨在鼓勵莫三比克人用槍支換工具,一個由四位藝術家組成的小組將武器切割並將部件焊接成藝術品。戰爭凄苦,藝術家用廢舊槍支做了這件作品,代表新生命、重生、庇護的母性象徵。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99查詢
各類文玩的知識和鑒別方法
(輸入數字直接查詢)
例如輸入「1」,查詢「天珠知識」
歡迎大家聯繫我們小編微信號一起交流探討,若你想了解更多古玩,文玩的某些的文章,歡迎給我們留言投稿,我們希望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和大家一起進步!
平台合作請聯繫:
文章投稿轉載請聯繫:
TAG:古玩那點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