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話劇《書店》世界圖書日首演,知識的力量如何堅守?

話劇《書店》世界圖書日首演,知識的力量如何堅守?

導語 在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期間,由海淀劇協製作的話劇《書店》於世界圖書日當晚首演,首輪演出到25日,連演三場。4月23日晚,在書香氣息濃厚的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內,上千名觀眾齊聚一堂,與「八十年代」的文化人一起屏住呼吸感受智慧與澎湃的交織與碰撞。

作者 陳夢溪

話劇《書店》世界圖書日首演,知識的力量如何堅守?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陳曦 攝

演出開始前半個多小時,入口處就排起了長龍。整場演出中,場內幾乎沒有人員四處走動的現象。近兩個小時的演出座無虛席無人離場。每個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全場無數次響起掌聲。劇情時而令人捧腹,時而溫馨感人,話劇演到感人之處引起不少人默默的擦拭眼淚。話劇接近尾聲,現場的觀眾朋友們不約而同地跟著音樂打起了節拍,恍惚這是一場盛大的宴會。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風起雲湧,中國社會的變化也日新月異。下海、移民等成為新潮辭彙。范希園作為國營書店——同生書店店長,在出身貧寒的大學教師方晴朗的影響下,堅守書店這個思想和知識的傳播陣地,方晴朗在經歷妻子瞿英移民加拿大、從高校辭職、與妻子離婚等變故之後,仍然不改初衷,堅守初心。美麗青春的店員吳有麗在與范希園的長久相處下,與其成為情人關係,而吳有麗大膽直接,面對社會變革的物慾橫流,對物質進行了冒險追求,最終范希園承擔了帶來的惡果,鋃鐺入獄。時代在發展,科技的進步讓紙質書的市場日益萎縮,書店的經營不斷面臨現實的挑戰,新的時代下,書店將何去何從?讀書的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迭,讀書的精神,知識的力量如何堅守?中國社會發展的變與不變將怎樣通過同生書店這個小社會鋪陳開來……

一方小小的舞台,承載書店厚重的發展歷程。話劇《書店》講述了一個書店的興衰轉型發展,以小見大地再現了以中關村為代表的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的進程。弘揚了讀書人對優質文化傳播的堅守,謳歌了以方晴朗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文化、對社會以及對心中信仰的堅持與製作。描述了以追逐夢想而放棄大學教職的美好前途、甘心去書店做臨時職工的方晴朗為代表的堅守者;一個子承父業踏實經營卻在改革浪潮中,超越底線而誤入歧途的原書店店長范希園為代表的迷茫者;一個思維簡單、不顧一切追逐利益及愛情的美麗店員吳有麗為代表的平庸者,以及辛大地、丁雲鶴、林珍、侯三等一群對知識渴望、以閱讀為本的書店讀者的眾生相。

話劇《書店》世界圖書日首演,知識的力量如何堅守?

方晴朗

「這些書不能搬進來!」方晴朗跟吳有麗吵起來,他執拗而又無可奈何。商品經濟大潮下,書店經營舉步維艱,吳有麗要將魚龍混雜的「暢銷書」引進書店,方晴朗試圖阻止,他想保持書店的品位。

導演喊「停」後,方晴朗的飾演者劉中哲可以到後台休息幾分鐘,但他似乎還沉浸在劇情中方晴朗的失落中。我問他,方晴朗難演嗎?中戲表演系博士、現在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任教的劉中哲沉默了幾秒說:「我曾演過那麼多角色,古代的、現代的、各種職業、各種性格,但這次是我第一次演一個這麼純粹的知識分子,方晴朗真的太難演了。」

這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舞台的後台,話劇《書店》的主創們正在爭分奪秒進行帶裝綵排。話劇製作方、海淀區戲劇家協會每天用微信公眾號「讓大家有點緊迫感」,剛剛的推文「話劇《書店》演出倒計時——距正式演出還有5天」。

從導演劉小蓉匆匆的身影和飛快地語速中,每個人都能感到那種緊迫。劉小蓉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經驗豐富的導演和演員,她用六個字形容此時:「時間緊、任務重。」3月15日建組、21日討論劇本、29日正式開排至今,「三周時間,我們把這部戲立起來了。」劉小蓉長出了一口氣,笑了笑:「難度係數9.5。」

綵排時,台上忙成一團,台下空空落落。總有一位清瘦的男士安靜坐在聚光燈照不到的觀眾席角落,全神貫注盯著舞台。每次聯排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彷彿置身事外,唯有演出結束後工作人員上前與他說話時才發現,這位頭髮已經開始白了的先生已淚眼矇矓。他就是《書店》故事的創作者、話劇的編劇葉宏奇。

雖然排練時間不長,可《書店》的籌備與創作已有將近兩年多了。葉宏奇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在軍藝讀書時,葉宏奇便常去逛學校附近魏公村的書店。海淀以教育和文化著稱,書店自然不少,但這裡的書店因鄰近名校,人文學術氛圍濃厚,其中不少「小書店」都是由知識分子創辦,方便高校教師學生購買。方晴朗所在的「同生書店」便是其中之一。葉宏奇將感情全部寄予在方晴朗——同生書店的創辦者,也是書店的靈魂人物身上。

一 身邊的「方晴朗們」

話劇《書店》世界圖書日首演,知識的力量如何堅守?

方晴朗與「同生書店」的牌匾。陳曦 攝

方晴朗與他的書店乍看都有些不接地氣,但細想之下會發現,他身上有周圍許多人的影子。葉宏奇與《書店》的製作人周笑莉前期在中關村的書店做採訪時,很多人給他們介紹這樣的人物。

「我不知道當下的年輕觀眾能不能完全理解方晴朗放棄出國機會、放棄做大學教授的機會而去開一家不掙錢的書店的選擇,但這樣的人確實存在。方晴朗在物質上很清貧,他對書店完全是一種精神化的、理想化的堅守。」周笑莉是海淀劇協常務副主席,她眼中的方晴朗既小眾又大眾,既孤獨又幸福。

劉小蓉開始讀劇本時就被方晴朗這個人物感動,她身邊有許多與故事中人物相似的人,所以她特別能理解每個人為什麼會走出那一步。「這部劇四十年的跨度很大,第一場1981年,第二場1988年,第三場1992年,第四場1997年……恰好我是這四十年的經歷者。開場1981年的時候我上初中,那個年代發生的事情歷歷在目。」劉小蓉甚至大膽猜測,方晴朗身上有編劇葉宏奇的影子,「從那份書生氣我感受到了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

葉宏奇上大學時就發現中關村這裡有許多嚴謹的、純粹的、學術的書店。他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央對機關幹部提出的專業化、知識化等要求,去書店買書的人一下多了。同生書店原本是國營書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被承包後成為民營書店,自負盈虧。「一開始書店是盈利的,方晴朗一進入書店就跟隨改革開放的浪潮,改變了以前國營書店古板的經營思路。」

劉中哲發現,方晴朗這樣的人雖不算少,但他們默默無聞:「網路時代大家都習慣了炒作和宣揚,但方晴朗這批人不善於通過媒體曝光,也不願意宣傳自己,所以這批人才是真正的堅守者,而不是作秀的人。」這也是方晴朗讓劉中哲感到認同的地方,他決心塑造好這位知識分子出身的書店店長,一個不普通的普通人。

「我演過這麼多角色,塑造方晴朗是特別痛苦的過程。別的角色我都能演得風生水起,充滿戲劇效果,但他只有語言,戲劇動作非常少,對觀眾來說最不好看,對演員來說最難演,因為沒有可以憑藉的地方。」劉中哲打了個比方,方晴朗這個人比較「淡」,淡而有味,像影子一樣難以捉摸,「他不是一個有噱頭的人,也不是個搞笑的人,他很暖,又像一抹春色,草色遙看近卻無。」方晴朗的台詞不乏一些哲理金句,這是對演員最大的挑戰,吵架在戲劇里很好看,但給觀眾講道理,觀眾願意聽嗎?

話劇《書店》世界圖書日首演,知識的力量如何堅守?

方晴朗、范希園兩位書店經營者是一生摯友。

劉小蓉說得更直接:方晴朗沒有大起大落的情感,沒有跌宕起伏的矛盾衝突,人物內心的衝突是有的,但不能用摔桌子砸凳子的橋段來表現。《書店》充滿溫馨、抒情的基調,人物性格在各個小段落中展現,沒有大事件發生,只能用對話來表達,舞台行動不明顯,這就給導演和演員們提出了挑戰:要想辦法做大量細膩的工作來展示人物的內心,爹死娘嫁人好表現,但生活中的平淡在舞台上是不好表現的。

《書店》歌頌的是倒下的英雄,是平凡的英雄,而不是那些令人矚目、閃閃發光的明星和成功者。在周笑莉看來,我們生活中這樣的「普通英雄」特別多:「方晴朗從未想過失敗與成功,或能站到多高的位置,只是去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這種人才是最偉大的人。」

二 九零後的功課

話劇《書店》世界圖書日首演,知識的力量如何堅守?

話劇《書店》世界圖書日首演,知識的力量如何堅守?

劇中吳有麗的服裝的線條、色塊,飽和度都很高,形成視覺碰撞。

半夜十二時,周笑莉手機的微信群仍不斷有新消息湧進來,大家徹夜討論舞美、服裝、音樂的每個細節。將同生書店1981年到2018年近四十年的故事搬上舞台上本就承擔著巨大時間跨度的壓力,更難的是讓這個由八零後、九零後打主力的劇組深入體會這種滄桑變遷。劇組成立的第一個星期,大家什麼也不做,專門進行背景熟悉這項基本功練習。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人聽什麼音樂?1981年的廣播電台在播送什麼節目?那時人們來書店買的最多的書是什麼?周笑莉的幾個問題把劇組九零後工作人員們問懵了:「現在的孩子都是周杰倫起步,再往前的歌都沒聽過,所以我得一點一摳。」

製作人、導演和編劇反覆給「孩子們」講解,周笑莉特意將自己上學時穿的衣服捐出來給劇組做參考。「現在的年輕人與四十年前的年輕人狀態很不一樣,那個年代對於我們來說恍若昨日,但對於他們來說可能一片空白。」周笑莉堅信,作為藝術呈現,越細越有說服力,越細越能還原時代,越真實、代入感越強,越能讓觀眾入戲。

《書店》的造型設計楊春梓選擇從細節入手,第一場的色調使用了灰色和軍綠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受到外來文化刺激,服裝造型都很大膽,西服、襯衫領子比較誇張,有很多波普元素。這些視覺傳達都是有刺激性的,和那年代的人的心理是一樣的,比較簡單純粹。

葉宏奇提到曾經風靡一時的《第三次浪潮》與上世紀九十年代洛陽紙貴的《廢都》仍不住感慨。這可能是有史以來話劇舞台上書最多的一次。書架上、桌子上、地板上、角落裡,演員彷彿置身於一個真實的書店中,但這家書店又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新媒體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影像資料,怎樣去表現時代的特性,表現中關村,這也是特別的難。」舞美鄭鵬飛看來,《書店》是文藝的手法來表現的正劇,會用各個年代的時代特徵來回切換,所以他選擇了場景的切換採用的是一景多用,即一個場景來表現多個年代的敘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周小蓉上初中,就在中關村附近,對話劇中呈現的一起都瞭然。建組後第一個星期,導演周小蓉沒日沒夜地跟演員梳理劇本、討論角色,29日才正式開排,儘管時間緊張,但磨刀不誤砍柴工。「演員的年齡與故事的時間完全脫節,我要從頭給他們講起,如果他們不理解那個年代的話,只能演個殼兒,怎麼深入角色的內心?」

「年齡的跨度上來說,從二十幾歲演到六十幾歲確實是很大的一個挑戰。」話劇開場的1981年,女主人公吳有麗的飾演者王菲菲還沒出生。王菲菲深知自己要做大量準備工作以彌補,她不斷尋找那個年代的書籍、電影,每天回家看兩部八十年代的電影:「我不能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考慮他們的心理,因為塑造角色最終是塑造人物的命運。」

周笑莉除了給「孩子們」開書單,電影《牧馬人》、《芙蓉鎮》、《瞧這一家子》、《街上流行紅裙子》、《海外赤子》都要看,看完討論,討論完再看。一位九零後工作人員「交作業」時問周笑莉:為什麼朱時茂演得那個角色(《牧馬人》中的許靈均),爸爸在國外有財產,他卻寧願留在草原上,這人是不是有點傻?周笑莉有點哭笑不得地反問:「你覺得方晴朗傻嗎?」有人點頭,她又說:「有情懷的人會活得高興,你看方晴朗就活得高興。」

三 走向觀眾的退場

這是多年創作小說的葉宏奇第一次寫話劇劇本。《書店》的劇本修改了幾十遍,經歷了數次推倒重來,但對於葉宏奇來說,最難的不是這些,而是怎麼結尾。去年年底試排,最後兩場戲還是沒有寫出來。「說白了,是不知道怎麼寫這個結局。」周笑莉替他解釋。今年春節後,葉宏奇又重新開始創作結尾。

離首演還有一周時,葉宏奇還在對台詞進行修改,有幾句台詞他總拿捏不準,思來想去,他又重新寫了幾段發給大家看,比如「一個民族的崛起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富有」、「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沒有魂魄,就剩下行屍走肉」。他鄭重地為方晴朗寫下了告別演說:「光有知識沒有文化可怕,但光有文化沒有思想,或光有思想沒有堅守,同樣可怕。」

葉宏奇的糾結在於,人類不管怎麼樣都是離不開書的,但這種技術進步會發展到一種什麼程度?書和書店是不是有一種不可預知的未來?方晴朗這些老同志,是不是就乾脆把書店交給新一代的人?至於下一代人怎麼辦書店,辦成什麼樣,他已無法控制。

劉小蓉看到劇本寫「書店重新開張」,全劇結束,沒有交代兩位男主角方晴朗和范希園的命運。她想,那時方晴朗已經七十歲了,這個結尾如何巧妙地用舞台語言表現呢?劉小蓉決定結尾讓方晴朗與范希園說,書店是你們的,便走下舞台,走進觀眾席,消失在人海中。

「一個人的心胸到底有多大,在於他什麼時候抽身而退。成敗與否無所謂,不一定要飛黃騰達,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了,這一生就圓滿了。」這是劉小蓉特別為《書店》設計的結尾的寓意:「書店留下了,但方晴朗們之後怎麼樣了?不知道。這是一個充滿隱喻的結尾,也是一個開放的結尾。」劉中哲眼中方晴朗的結局是有些落寞的,在時代大潮下,他在苦苦支撐理想,這個理想並沒有像他想像的那樣。劉小蓉乾脆挑明,方晴朗開始是改革開放的弄潮兒,四十年後風風雨雨、大浪淘沙,實際上他退場時卻成了「失敗者」。

周笑莉覺得這個設計很好,方晴朗退出了舞台把書店交給年輕人經營,意味著時代已經變遷。她看來,每一點的前進,都有無數的馬前卒的經驗才成為可能,《書店》是在歌頌那些不斷向前但是倒下的人,那些懷著理想勇往直前卻不那麼成功的人。「故事的兩位男主演方晴朗和范希園其實都是倒下的人,是被時代淘汰的人。」周笑莉說,「你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成功,但就是有這樣一閃念,我要做更好的事。就像經典話劇《茶館》,《書店》也是一個窗口,從中窺視時代的變遷。」

《書店》的許多演員都與書有著解不開的緣分。劉中哲在中戲讀書時,常去南鑼鼓巷的一個小書店。「那個書店就像方晴朗這個小書店一樣,幾排書架,二十幾平方米,但陪伴了我很久。每次去書店的時候,我都覺得生活是美好的。」劉中哲說。

央視主持人季小軍第二次演話劇,在《書店》中「本色出演」一名記者,他的姐姐就是新華書店的員工,書店伴隨了他整個童年。「書店是一個載體,在過去這麼多年裡,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從閉架到開架,從國營到民營,從實體書到電子書。」季小軍說,自己如今雖很少買紙質書,但下載了大量電子書。

劇組此次特意從海淀區北下關街道戲劇社請來四位群眾演員飾演同生書店的讀者,田新華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退休前在海淀圖書館工作。

《書店》結尾,同生書店引入了微信公眾號、淘寶店,或許之後還會有文創產品和咖啡廳——書店並沒有消逝,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轉變了功能融入我們的生活。王菲菲看來,現在閱讀方式更加多樣化,雖然去圖書館的人沒有以前多,但很多人都像她一樣去網上購買圖書或下載電子書,「我還下了一些聽書軟體,經常會選擇聽書」。

「房租漲了,書店面臨很多問題,不光是書的問題,電子閱讀,網上購書,現在想看《平凡的世界》在網上就能看,電子書可能只花一元錢,甚至不要錢,這對書店衝擊太大了。這與技術進步有很大關係,全世界都是這樣,不光是咱們中國。」葉宏奇看來,文化是脆弱的,需要更多像「方晴朗們」這樣堅守的人去呵護。

話劇《書店》世界圖書日首演,知識的力量如何堅守?

劇組為準確還原各個時期的書店樣貌而搜集的資料照片。

《書店》里有句話「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創建一流社會」。排練過程中我反覆在提,讀一流書比較容易,做一流人不大容易,不光要心地善良,還要有品位、有品質。普通人也可以做一流人,但需要很多嚴格的自律才能做到。創建一流社會是最難的,這是一種社會擔當,而恰恰是這最後一句,才是《書店》最想傳達給觀眾的。

——《書店》導演 劉小蓉

要不要把方晴朗塑造成了一個失敗者?最初我很糾結,但在中關村,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正是有了無數像方晴朗一樣的失敗者,才成就了同樣無數的成功者。中關村有句很著名的話「歡迎成功,也允許失敗」。有句古話叫「一將功成萬骨枯」,犧牲者更值得謳歌。

——《書店》編劇 葉宏奇

當下的戲劇市場讓人反思的東西太少了,我們做這個劇就是希望觀眾看到更深層的東西。戲劇的價值在於讓人思考,而不僅是哈哈一笑。觀眾花錢來到劇場,坐在這裡兩個多小時,看真人在面前演出,看的是什麼呢?其實並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戲劇帶來的反思。現在能做一部有深度的戲劇的機會不多了。

——《書店》製作人 周笑莉

(原標題:一家《書店》的40年)

來源 北京晚報流程編輯 TF0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