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突然被問「在嗎」,好事還是壞事?為什麼一句話能引發這麼多聯想

突然被問「在嗎」,好事還是壞事?為什麼一句話能引發這麼多聯想

在嗎?

在嗎?

在嗎?

在嗎?

以上真不是編輯手滑了。

開始說正事之前,反覆詢問對方是否在線;確保對方在線且能及時回復消息後,才能開始正常聊天……這樣的情景被網友記錄下來,於是一張全程都是「在嗎」的聊天截圖擠上了微博熱搜,話題#中國式禮貌#也在一時間賺足了1.2億的閱讀量和1.4萬的討論量。

糾結:好事還是壞事?

大部分收到過「在嗎」的人,心裡都有各種掙扎。

「突然問我在嗎有什麼事?好事還是壞事?要讓我幫忙砍價還是投票?」「回復吧,怕遇到煩人的事;不回復吧,感覺又很不近人情。」這種糾結的心理,收到過「在嗎」的人都懂。

對此,網友站成兩方陣營。一方以「有話直說」為由,主張在互聯網的社交模式下不需要客套,直截了當才是他們想要的。自稱脾氣略暴躁的網友@Leeee 表示:「恕我直言,我在不在,完全取決於你是誰、有啥事好嗎!」@沒有小怪獸的奧特w 評論:「這樣交流太費勁,直接說事就好了」。

也有網友@Winnie坦言自己「每次收到在嗎,都有一種麻煩來了的預感。」因為這句寒暄之後往往就沒有下文了。就像網友@喜歡你們叫我潘潘 所說的:「一般問在嗎我都禮貌性地迴避了,潛意識裡覺得自己應該不在的。現在每個人都手機不離身,你問我在不在沒有任何意義。在嗎這兩個字根本就是聊天終結者!」

問一句,對大家都好?

與此同時,也有網友認為聊天之前先發「在嗎」只是一種尊重和禮貌,不應該被過度解讀,更不該被扣上「中國式」的帽子。網友@我的小心情Yan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需要馬上得到回復的重要的事情我通常不會發微信,而是直接打電話。跟朋友閑聊才會發微信,但是和不常聯繫的朋友聊天,我都會先問句在嗎。」在她看來,只有等到對方回應才能開始正式聊天,若對方遲遲沒有消息也許就是代表了委婉拒絕,假如沒有共同的交流慾望,便沒有繼續深入交流的必要。因此,支持聊天前先問「在嗎」的這一派網友,主張以雙方同時在線且擁有共同表達慾望為前提,問一句對大家都好。

當然,還有網友並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態度,而是幫著分析為什麼一句「在嗎」能引發這麼多的聯想。比如,「你之所以會難受,是因為投入了大把的時間等待,最後卻沒得到想要的結果。那種一瞬間被失落填滿的樣子,讓你感覺之前所做的一切是那麼不值得。」

客套=禮貌?

不少網友由「在嗎」,聯想到日常的各種客套問候。

有人分享了自己在線下的「尷尬瞬間」。網友@吳橘橘zz說:「我同事每天早上都要問我吃什麼早餐啊?吃了嗎?為什麼不吃啊?這個在哪裡買啊?好吃嗎?我很想回一句你瞎嗎?這看不見嗎?但還是得微笑又禮貌地回答每一個問題。誒,連敷衍都覺得累。」

「下次請你吃飯」,也是一句常見的客套話。其精華在於,似乎充分表達了自己的好客與慷慨,希望藉助未來某一天的熱情款待來表達自己與對方的無盡情誼。然而事實上,這一句話的兌現率通常非常低,因為距離下一次見面的時間或許完全不可知,並且這句話可以被無限次使用,即使真的下一次見面時,仍然可以說:「下次請你吃飯!」

字面熱情洋溢、實則一拖再拖的客套,還經常出現在節假日。因此「下次請你吃飯」又衍生出了「有時間再約」的版本。無論是收到親朋好友的線下面對面邀約,還是遇到線上的遠程邀請,你幾乎都可以用這五個字委婉回絕。「有時間再約」看似預留了時間,事實上只是個空頭支票。如果頻繁使用,還會給他人製造一種自己非常忙且不容易接近的形象,久而久之,恐怕就沒有人再來盛情邀約了。

類似的客套還有不少。網友總結了幾種典型場景,比如買單時,嘴上說著「我來我來」,實則一直在翻包翻錢包,但就是不掏錢。比如在親戚上門拜訪時,嘴上說著「來就來還帶什麼東西」,雙手卻伸出去一把接過。比如拜訪完畢,若要將客套做足,嘴上可以說「別走了留下來吃飯吧」,實則電飯煲里根本連米都沒放,並且伸手已經碰到了家裡的門把手……

但假客套就等於「中國式禮貌嗎」?

並不。網友討論顯示,除了一些人際交往的迂迴戰術,多數中國式禮貌強調源於教育和發自心底的尊重。比如鞠躬表現為彎身行禮,是表達對他人的敬重。即便是在互聯網語境下,線上社交也能隨處可見鞠躬式的表情包,它一般被用來表達自己的請求並附上感謝。

事實上,在社交網路上的互動因為可以反覆編輯、斟酌措辭,人們說話可能比線下更加周到、禮貌。例如,「謝謝」二字經過思考後變成「謝謝你」,「嗯」變成了「嗯嗯」,「隨便」改成「聽你的」,「我不會」改成「我可以學」,「聽明白了嗎」最後發出的版本變成「我說明白了嗎」……這種基於尊重的考量,讓交流和溝通變得更為溫和。

「禮貌」和「客套」的邊界,怎麼把握?

網上的「中國式禮貌」為什麼不受人待見?

從網友的吐槽來看,矛頭集中在言語背後的真誠上。同樣一句話,是礙於面子的敷衍,還是真情實意的問候,給人的舒適度截然不同。哪怕是像「在嗎」這樣不斷重複的確認,如果是出於不厭其煩地試探,不少網友還是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理解。這也是「禮貌」和「客套」最核心的差別。

說到底,無論是虛擬世界還是現實空間,我們在追求的,都是一種坦誠又高效的溝通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江南水鄉標杆」將在那裡?「中國·江村」鄉村振興示範區又是什麼?
「抗日戰爭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一群孩子為何獲得茅盾的贊語?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