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藍釉瓷器PK青白瓷

藍釉瓷器PK青白瓷

藍釉即呈色為藍色的釉,有低溫藍釉和高溫藍釉之分。低溫藍釉出現在唐代,運用於唐三彩中,有綺麗之感,但缺乏沉著的色調。高溫藍釉出現於元代,是元代創燒成功的顏色釉中的珍貴品種。高溫藍釉為石灰鹼釉,摻入了適量天然鈷料做的呈色劑,特點是呈色穩定,不流淌,無紋理,晶瑩艷麗,給人以清新秀麗之美。

明、清時期,藍釉瓷器數量增多,燒制技藝越來越好,並出現了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名品。

藍釉瓷器最早出現在元代。器形有瓶、碗、爵、杯、壺、高足杯、大小盤等數種。土耳其托卡匹博物館收藏的藍釉白花鳳凰麒麟紋菱口大盤直徑達41.5厘米。伊朗阿爾代夫神廟藏藍釉白花鳳凰麒麟紋菱口大盤直徑達46厘米。這兩件大型器的造型和我國同期青花瓷非常相似,應屬14世紀中景德鎮窯生產的外銷瓷。

元代藍釉有三種裝飾方法。

一種是在器物內壁模印紋飾後施藍釉燒成,與同時的卵白釉、紅釉在工藝方法和裝飾紋樣上完全一致,均屬景德鎮窯在元代中晚期的產品。

一種是胎上刻劃紋樣後用藍釉填地,紋樣上施青白釉,紋樣上的細部清晰可辨。現存元代藍釉大多採用這種裝飾方法。紋飾題材以雲龍居多,另有飛檐、鳳凰、麒麟、花卉等內容,與元青花相似。

還有一種是在製成的藍釉上描金後再次低溫燒紙而成,金色耀眼,藍釉深沉,富麗而華貴。

高溫藍釉自元代創燒後,明清兩代均有燒制。特別是明代宣德霽藍釉,質量至精,被後人推為宣德年間三大名釉名品之一。

霽藍釉又稱「祭藍」「霽青」「積藍」等。稱之為「霽青」,是由於古人對青、藍、綠的概念不清造成的。

宣德祭藍釉瓷器色調濃淡一致,釉層較厚,釉面多泛桔皮紋,其效果可與天然藍寶石相媲美。造型有鹵壺、盤、碗、缸、罐、梅瓶等。盤、碗有內外藍者,也有外藍釉內白釉者。白里者,外壁常模印二行龍紋,里心刻二朵如意頭形雲紋;內外藍釉者,有的於內壁淺刻雙龍紋。器之外底均施白釉,有的落款,有的不落款。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瓷器中最為著名的產品。它的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色澤淡雅,冰清玉潔,明凈瑩澈,清潤如玉,有「假玉」的美稱,既可與南方越窯青瓷競奇,又可與北方白瓷媲美,被歷代推為命瓷。青白瓷誕生後,以景德鎮為代表的江西瓷器步入一個空前興盛的新階段。

倒流壺 宋

青白瓷的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或青中泛白,或白中泛青,淡雅明凈,釉質細薄晶瑩潤澤,質感如玉,加上胎體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映見,在花紋邊上顯出一點淡青色的暗影,其餘幾乎都是白色,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名。

帶蓋瓶 宋

青白瓷出現於北宋初期。此時江西瓷器處於從青瓷向白瓷轉化的歷史時期,景德鎮為求發展,走上「棄仿創新」的道路,由此燒制出青白瓷。諸多窯口受景德鎮窯影響燒制出青白瓷,如江西的南豐白舍窯、贛州七里鎮窯以及吉州窯等。此外,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受其影響也頗為廣泛,其中尤以福建為最。

刻花嬰戲紋碗 宋

青白瓷常用刻花、劃花、堆塑等裝飾手法,紋飾有人物、瑞獸、祥禽、魚藻及牡丹、荷蓮、臘梅、石榴等動植物與少量自然景觀。荷花有纏枝、折枝、花帶等。作品工細不一,風姿雅麗。

雙獅枕 宋

青瓷器的器型豐富,各種器皿、雕枕、花爐、瓷玩等都精彩動人。

元代青白瓷的產地增加,除江西景德鎮外,吉州、樂平、贛州和廣東、福建都燒制過青白瓷。工藝方法和裝飾風格較宋代都有改進。呈現出新的面貌。

酒壺 元

元青白瓷中有些是專為外銷設計生產的,廣東和福建產品中尤占很大比例。東南亞出土物和韓國新安海底沉船發現的元青白瓷造型有區別,說明其貿易瓷性質。菲律賓等處出土五六厘米大的小罐,七八厘米高的小壺,都有特定的銷售地區,其他地區未見出土。

以上文圖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共襄收藏 的精彩文章:

上海博物館藏高古玉真品賞析

TAG:共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