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謠言的那些事兒
全文共2740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謠言止於智者。
在信息發布渠道沒有多元的古代,至關重要的信息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別有用心者也就越有捏造與散布謠言的機會和動機。
早的如劉邦造自己的謠,借「斬白蛇」的故事把起義反秦暗喻「天降大任」;晚的如袁世凱造自己的謠,借傭人見其頭頂黃龍的謊言把逆流稱帝說成真龍現身;就連愛國詩人屈原也曾遭受謠言攻擊,他在《離騷》里記載:「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眾女」因為嫉妒他的美貌(蛾眉)造謠說其「善淫」!
——有信息,就會有謠言。
1
「有趣」的謠言,驅逐「無聊」的事實
最早「留名青史」的造謠者是三千多年前的商紂王的佞臣:惡來。
《史記》說他:「善於毀謗,長於諂媚」,他善於造謠賢能,長於諂媚紂王,而商紂王已然在酒池肉林中苯中毒、蛋白質中毒,也謠言中毒。其叔父比干直諫卻被剖胸挖心,諸侯覺知謠言的病毒已深入骨髓,爭辯的聲音失去效力,只好投奔坦誠的一方凈土:周。
這無疑告知我們,酒肉固然鮮美,糟糠亦然真味;「謠言」固然爆了猛料,事實卻保護正確航向。
也正因為事實的「平淡」,才接連上演被謠言驅逐的情節。
《尚書》記載,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年幼,周公攝政。這時候周武王的眾弟弟,管叔他們在國內散布謠言說:「周公要對成王不利了,他要造反了。」
國內的輿論已經被謠言裹挾,周公垂頭喪氣:「如果現在我不避嫌,我就對不起先王。」於是,他避到東邊,住了兩年。
後來,造謠的管叔變成真正造反的人。成王在周公的幫助下,平定了叛亂,造謠的人最終被抓獲。可是,成王仍然對權重的周公心存芥蒂。
不久,周公寫了一首題為《鴟鴞》的詩送給成王:「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周公把自己比作一隻誓死保衛小鳥的母鳥來表明心志,可是成王依然沒有回應。
直到秋天颳起颱風,周成王要打開貯放占卜祝辭的柜子,看到了周公寧願把自己作為抵押,替代武王死的祝辭,管叔的謠言才告粉碎——於此,事實完成對謠言的反驅逐,歷時兩年多。
曾為劉邦獻出「六齣奇計」的陳平也曾被周勃、灌嬰造謠說他「盜嫂受金」。《史記》記載說後兩人向劉邦打小報告:「我們聽說陳平在家時曾與嫂子私通;投效魏王咎被棄用,逃亡楚國也不被器重,只好歸附您。漢王您讓他監督軍隊,我們聽說,他接受將士的賄賂,給的錢多的,就得到好職位,給的錢少的,就只能得到較差的職位。」
兩人爆了陳平並不光鮮的老底,猛料十足,劉邦將信將疑,叫陳平來自辯。陳平說:「良臣擇主而事,就算是千里馬也要找到伯樂才行。我一窮二白,不收受錢財怎麼有經費辦事?您覺得我難堪大任,所有經費可完璧歸趙。」
劉邦這才沒有相信不該相信的,陳平為其獻智「六齣奇計」才有了可能。
到了魏晉,入世無門,出世思想的士人終於思考和認識到了「劣幣驅逐良幣」的荒唐。《搜神記》就借傳奇故事表達了對謠言的憤怒:東海孝婦周青被謠言所誣,遭害後,東海大旱三年。
2
「辯謗書」與「謗書」
晉人已經認識到了謠言之禍,唐人則編成了一本書來辨別謠言。
據《舊唐書》記載,唐代一位叫唐次的官員也屢遭謠言中傷,左遷幾天又左遷,終因謠言而惹上殺身之禍,可他沒有被嚇倒,反而洋洋洒洒寫了幾千字的《辨謗略》來教唐德宗怎麼辨別謠言。唐德宗看了之後,倒是有所領悟,但還是恨唐次不給自己台階下,咒罵著「唐次方吾為古之昏主」,又把他調任了。
唐次的幸運在於,唐德宗不久薨逝,欣賞他的唐憲宗即位。後者很是讚賞他的《辨謗略》,說「實君人者時宜觀覽」,還覺得意猶未盡,下達詔書讓令狐楚等官員為其續寫,最後編寫成十卷的《元和辨謗略》。可謂皇帝辦公必備的「謠言廢碎機」,所以有官員讚歎說:「別殿備乙夜之觀,則聖慮先辨,謗何有興!」——有了這本書,皇上如果先看看,謠言又怎麼飛得起來呢?
有人編了怎麼辨別謠言的書,也有人寫了整本都是謠言的書:比如晉人王嘉的《拾遺記》。比如正史說吳下阿蒙被孫權勸說後,發奮讀書,什麼書都讀,就是沒有《易》。而《拾遺記》偏偏造謠說呂蒙「博覽群籍,以《易》為宗」。又捏造說白帝之子和皇娥(五帝之一的少昊之母)……所以紀曉嵐就罵它是「上誣古聖,下獎賊臣」。
有趣的是,司馬遷的《史記》也曾被認為是充滿謠言的「謗書」。後漢的王允不顧群臣莫誅「曠世逸才」的請求,堅持要殺蔡邕,因為他害怕蔡邕會向司馬遷學習,做一個「謗人」,寫一部像「《史記》的謗書」。
自負的班固(《漢書》作者)某一方面卻也認同王允的看法,把太史公開創性地為「貨殖」「遊俠」列傳認為是「此其弊也」,又說太史公的著作「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卻不知他的自負卻是他自己的「此其弊也」。
3
個人怎麼面對謠言
因謠言而獲「莫須有」之罪,高明的人們深知,謠言的不攻自破,只是時間問題。
明朝嘉靖年間,宰相嚴嵩擅權誤國,有一位出身進士,名叫沈煉的官員上書直諫,直斥嚴嵩「貪婪之性,病入膏肓」,遭到流放邊疆。看到邊疆屢被侵犯,更是義憤填膺,連作詩為文都要彈劾奸佞,世人敬佩他「不怕死」的勇氣,紛紛傳播他的事迹、詩文。
嚴嵩害怕了,便組織黨羽,散布各種毀沈煉「人設」的謠言。機會到了,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恰逢有人以白蓮教的名義在民間作亂、出入邊疆,被抓招供時嚴世蕃便讓人加上沈煉的名字,造謠說是沈煉領導的禍亂。沈煉因此遇害。
後來,嚴嵩事敗,父子伏誅。沈煉在太學(國立大學)的子弟把沈煉的名字官爵寫在布帛上,帶去菜市口看嚴世蕃被行刑,說:「沈公可瞑目矣。」
岳飛也深知:謗我者,謂我何求;譽我者,知我心憂。沉冤七十年終得雪,遲到的正義終於被他的孫子代領,而造謠者秦檜、万俟卨、張俊,千百年後依然在西湖畔向岳飛下跪!
蘇軾被貶黃州後,京師政敵們也開始造起了謠言。據《東坡志林》記載:當時曾鞏的母親死去,京師頓時謠言說蘇軾和曾鞏同一天羽化升天了!足見兩位賢者多不容於濁世!後來蘇軾又被貶到海南,京師又說他乘船入海一去不復返。後來一位叫何述的太守又造謠說蘇軾突然失蹤,只留下了道服,說他得道升天了!蘇軾隔三岔五就「被死亡」卻沒被氣死,是因為他的豁達樂觀的精神。
可是正如梁啟超所說的,「譽滿天下的人,未必不是欺世盜名之徒;謗滿天下的人,也未必不是偉人」,所以《三國演義》造了最多關於曹操的謠,卻不妨礙曹操真正做到了「設使國家無有孤,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終沒有篡了漢家天下,他也真是三國鼎立時的大文學家。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張居正為年幼的萬曆皇帝改革圖新十年,死後卻立刻被張四維等人造謠攻擊為擅柄專權十年……
所以莊子才說賢者要做到:「就算所有人都讚譽他,和他自己的看法一致,他就會內心平和;就算所有人都造謠攻擊他,和他自我評價不一致,他也會不予理睬。」
參考資料:《離騷》《史記》《尚書》《搜神記》《拾遺記》《三國志》《舊唐書》《東坡志林》《李鴻章傳》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巴黎聖母院大火,我們為什麼痛惜?
※你看到的英國,不止是你看到的!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