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面向未來設計學校空間與環境

面向未來設計學校空間與環境

面向未來設計學校空間與環境

田愛麗 劉濤

為了應對未來迅速變化的環境、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學校教育的任務也從當初的「雙基」教學目標,到之後的「三維」目標,過渡到當前重視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核心素養,這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發展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對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注意的是,在面向未來的數字化時代,現代信息技術將在學校的教學與管理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快速的知識獲取、便捷的溝通與管理等,都正在改變以往我們對教育中「什麼知識最為重要」「怎樣教學最為有效」等教育基本問題的認識。未來學校建設,需高度關注學習環境的設計與建設,滿足教育改革與教學變革的需要,能夠切實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未來學校的教與學:融合線上與線下的交流平台

上述學校教育任務和培養目標的悄然變化,對學校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學活動的組織、教學評價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預測,面向未來、適應未來要求的學校教與學將呈現如下特點:

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線上教學時間逐漸增多。未來,相對於固定的教室內學習,學生通過移動智能終端學習的時間和機會日益增多。融合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是未來學校的一個重要任務。國內教育信息化先行一步的學校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如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課平台,不少學校基於學生在平台上學習的基礎,開展線下的教學實踐與體驗。

分科與跨學科教學相結合,跨學科教學日益增加。學校內,分科學習和跨學科的綜合學習二者皆需,在分科學習的同時,逐步增加跨學科學習的內容和機會,是當今學校迎接未來挑戰、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需要。目前,芬蘭中小學在這方面的實踐比較凸顯,在分科教學的同時,以項目或任務完成為主的教學較多;上海吳淞中學的道爾頓工坊內開展的項目學習也是典型代表。

間接教學和直接教學相結合,直接教學會逐漸增多。引導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在直接經歷和經驗中獲取知識,提升探究能力和學習能力,既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之需,更是培養未來人才之需。因而,未來學校內,豐富學生經歷、引導學生直接獲取知識的教學行為將會日益增多。當前不少學校日漸重視的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即是這方面的表現。

校內教學與校外教學相結合,二者結合的課程日益增多。將校內與校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同樣是未來學校教學中需要面臨的一大挑戰。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學校生物組教師開展的基於「課堂—生活—場館」的教學模式改革即是這方面的嘗試。在充分了解社會資源的基礎上,生物教師統籌備課,充分發揮課堂、生活、自然博物館的教學優勢,拓展學生學習時空。也有不少學校與公司、企業、圖書館、大學等合作開展教學項目,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學習體驗。

未來學校的學習:跨學科實驗與審美體驗

與上述教學方式悄然變化相適應的則是未來學校的環境設計、空間布局以及設施設備等也都會隨之發生應有的變化。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注重在校學習生活體驗則是變化的核心與準則。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便於自學和討論的空間體驗。未來學校空間設計與安排要兼顧到有充分的個體自學(在線學習或閱讀圖書)的空間,有討論交流的空間、教師集體講授的空間。並且,未來學校將日益重視學生自學空間、討論交流空間的安排與布局。比如,未來學校的圖書館,就不僅僅是藏書之地,更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中心,集自學空間、討論空間、講授空間於一體,更趨近於「咖啡館」或「茶館」的設計風格與樣式。

人人參與的科學實驗和功能體驗。未來學校將會越來越重視創新實驗室、學科功能室以及跨學科實驗和體驗中心的建設。學生將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在實驗室/實踐體驗中心內從事各種與學科知識有關的實驗探究、功能強化以及拓展提升等。上海市西中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上海交大附中的學術活動中心,北京三十五中的航空航天實驗室、風洞實驗室,上海七寶中學的人文書院,上海奉賢中學的理化生學生自主實驗室等。當前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類似實驗室的建設與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讓實驗室使用更為常態化。

注重身心健康的運動審美體驗。各種運動項目的場館、室內外操場、琴棋書畫室、舞蹈房、合唱室等則是未來學校重點建設領域和場地,這些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和陶冶性情的藝術活動本身既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學生需要在校內才能獲得的重要體驗。學校建築的設計、風格乃至設施設備等或細微或宏大之處的美感追求和審美體驗,也是學校需要關注之處。

面向未來的生活與職業體驗。未來的生活、未來的職業大體什麼樣,需要具備哪些品格和能力,可以想像的範圍內為學生做好準備,讓學生有所感知和體驗,是學校教育的一大任務。上海市建平中學一直堅持的「深度職業體驗」課程即是一例。通過虛擬和增強現實(VR/AR)技術,幫助學生體驗當前並不存在、未來可能出現的職業,同樣是未來的學校需關注之處。

便捷高效的管理溝通體驗。強大的信息構架和設施、可移動穿戴設備等既是教學所需,更是及時接受和發出信息、實現人與人之間高效溝通的保障,同樣應是未來學校建設之必需。

未來學校的空間環境:注重隱性課程

基於未來學校建設高度關注學生體驗的原則,未來學校的環境設計與建設則需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校園環境:通透和諧,綠化美化。校園無論大小,整體上通透開闊,與大自然和諧一致,處處有綠,處處皆美,給人以和諧舒適的感受,給人以美的熏陶與感染,這本身即是一種隱性課程。廣東中山紀念中學的大氣和諧,蘇州十中的精巧雅緻,廣州廣雅中學的歷史傳承與符號呈現,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校園建築:錯落有致,別具風格。「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充分說明了建築形象和風格的重要性。結合學生學段和心理特點,設計建築可雄偉莊嚴、樸素大方、簡潔明快、生動活潑等。在整體建築的布局上,未必整齊劃一,多一些變化與韻律,錯落有致。江蘇南菁中學的徽派建築風格,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東灘實驗學校的歐式格調等,都足見設計者和辦學者的別出心裁。

學習空間:溫馨舒適,體驗性強。學校內的學習空間既需要溫馨舒適,光線充足,乾淨整潔,更需要功能性強,體驗性好。例如,閱讀空間需給人以寧靜與自由的感覺,研討室需要既休閑又嚴肅的氛圍,藝術空間更是給人藝術的熏陶與感染。上海市西中學的思維廣場、鄭州二中的智慧空間即是其中的案例,這樣的空間還需要體現在更多的學校。

設施設備:安全健康,功能多元。設施設備本身具有多元功能,在組合、移動、摺疊等方面便捷便利,高效滿足不同任務之所需。當前一些學校的智慧教室內,寬敞大氣的空間、溫馨舒適的環境、高科技的信息技術裝備、色彩明快的可移動桌椅,即給人以不同於傳統教室的美好體驗。

信息技術:智能便捷,人機和諧。除上述之外,未來學校的數字化和信息化程度將日益增強。強大的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保護隱私基礎上的數據採集與分析,智能化的安防、管理、教學服務,時時處處可學可用的環境和設備等,同樣是未來學校建設必須的關注和保障。

綜上,未來學校內外空間環境的設計與建設,需從教學任務變化、教與學方式轉變、隱性課程育人的角度來思考。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學習生活體驗,是未來學校空間與環境設計的重點所在。

(作者分別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新職業激發新潛力
北大教授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礦物轉化太陽能新發現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