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豬肉價格持續上漲,養豬人賺錢卻沒那麼容易

豬肉價格持續上漲,養豬人賺錢卻沒那麼容易

文 | 戴老闆

從鄭州新鄭機場下飛機,打車半個小時就能開到薛店鎮,下了高速拐進該鎮的「世紀大道」,便可看到上市公司雛鷹農牧的招牌。來這兒調研的人,通常首先會被拉到一個4800平方米的展廳里參觀,展廳門口赫然寫著3個大字:豬公館。

豬公館有精緻的豬文化看板,有巨大的養豬場模型,廳中央還擺著一隻白胖的肥豬塑像,周圍環繞著4隻小豬,引得訪客紛紛合影,競相與豬同框。記得我去參觀那會兒,剛一進門,講解員姑娘就大聲地說道:「我們這兒展館裡全是豬!」

我看了下牆上貼著的那堆前來視察的領導照片,頓時被中原大地的樸素民風感染。

雛鷹農牧號稱A股「養豬第一股」,老闆侯建芳的故事很多,比如借了200元養雞創業、從國學班挖了個女講師來做總裁、資助兒子侯亭閣搞電競、豪擲上億入股沙縣小吃等等……這些故事在資本市場圈廣為傳誦,共通點就是:跟豬沒什麼關係。

2019年是乙亥豬年,但迎來本命年的雛鷹農牧卻流年不利。去年下半年以來,雛鷹陸續被曝出財報造假、現金流緊張、股票質押被平倉、信用等級被下調、用豬肉來「肉償」5億元貸款等負面消息,侯建芳所持的12.6億股股份也被輪候凍結。

上市公司陷入困境,產業鏈上的養殖戶也不好過。據《新京報》報道,雛鷹合作養殖的三門峽市中朝村的養豬戶張大飛,從去年11月開始就遭遇了飼料供給短缺,在把家裡秋收存下的2000多斤玉米餵了豬之後,最後還是在15天里餓死了57頭豬。

雛鷹曾引以為豪的「公司 基地 農戶」模式,在瑟瑟寒風中崩塌。1月30日,雛鷹發布公告,稱預計虧損29億元至33億元,解釋是「由於資金緊張,飼料供應不及時,公司生豬養殖死亡率高於預期」,照此推算,餓死的豬應該在百萬頭的級別。

百萬頭豬倒在了豬年春晚之前,養豬明星雛鷹倒在了「豬周期」復甦的前夜,兩件事情都令人扼腕。

養豬究竟有多難?

在中國養豬,首先需要搞懂的一個事情就是「豬周期」。在過去16年里,中國經歷了差不多4輪完整的豬周期,每一輪周期的長度是4年(1400天到1500天左右),上一輪的周期底部在2014年4月,推算下來,目前已經處於谷底。

每個「豬周期」,故事都類似:豬肉價格下跌——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養殖戶倒過頭來大量補欄——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量劇增——豬肉價格再次下跌。

到了2018年下半年,已經處於豬價歷史谷底的養豬行業,又遭遇了史無前例的非洲豬瘟疫情,國內母豬存欄量加速減退。根據招商證券的調研統計,經歷了疫情掃蕩之後,2018年年底中國能繁母豬數量比2017年同期下降了14%之多。

供給銳減的同時,豬肉的需求卻仍然很堅挺。眾所周知,需求彈性小是農產品的普遍特點,這意味著即便供給端只是小幅度的波動,終端價格也會產生劇烈變化——昔日的「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之所以能夠炒起來,跟農產品的這種特性不無關係。

豬肉也是同樣道理。比如在2007年,中國生豬供給減少8%,豬肉價格便上漲了65%左右;2011年,中國生豬供給減少0.5%,豬肉價格上漲了46%左右;2016年,生豬供給減少3.3%,豬價卻上漲了22%。

所以說,只要熬下去,不出幾個月就能走出豬周期的超級底部,產業鏈上下各環節均能獲取巨額利潤,但雛鷹恰恰就在黎明前倒下了。這裡面有豬周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它自身沒能專註養豬主業,反而熱衷於資本運作,最終被反噬。

養豬的確是個苦活累活,但喜歡養豬的大有人在。應該說,中國人對養豬,骨子裡就有一種執念,雛鷹不想乾的活,有大把人想干。

這些年,跨界進入養豬行業的公司此起彼伏。2008年至2009年,高盛、網易和復星這三家跟豬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公司,先後跑去養豬;2014年,萬達投資10億元在貴州養豬;2018年,碧桂園也宣布挺進養豬業。

如果仔細審視它們的入局時點,你會發現這些跨界的巨頭,幾乎都是在「豬周期」的底部到來之前圈地養豬,時間點把握得十分精準。但只是充分理解「豬周期」其實還遠遠不夠,規模化養豬已經成為一項耗資巨大、管理精細、技術密集的生意。

建國後的養豬模式,經歷過3個階段:1950年到2000年以散養戶為主,在宅基地的豬圈裡養;2000年到2013年是專業化養殖階段,出現了大批專業養豬戶,雛鷹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藉此崛起;2013年之後則進入了工業化養殖階段,這跟農村勞動力減少、環保稽核趨嚴等因素不無關係,大型養豬巨頭由此不斷湧現。

但工業化養豬投入巨大。在一段從內部流出的視頻中,萬達董事長王健林在貴州的一場扶貧會議上感慨:「原來我以為蓋個豬場……他(指萬達扶貧負責人)回去跟我說養10萬頭豬的豬場要幾個億,我說你蓋個豬場要幾個億,我們蓋個五星級酒店才多少錢?」

當然,規模化養豬是未來的主流方向,別的不說,隨著老齡化和城鎮化,未來的年輕人有幾個願意用散養的模式養豬呢?

但是否規模化養豬佔據主流位置之後,中國人就能吃上便宜的豬肉了呢?並不一定。跟常識不太一樣的是:隨著養豬規模的上升,養豬成本隨著成本顯性化和效率損失,並不會降低太多,甚至在某些階段反而會上漲。

最簡單的常識是:人力成本在豬肉價格中佔比不低,農村散養戶通常不會把自身的勞動計入到豬價里。這種情況下,散養戶的效率很低,賺的是起早貪黑的辛苦錢,未來隨著老齡化的加深,沒有年輕人會願意幹這種事情。

而且從美國的歷史可以看出:資本家取代農戶成為養豬主力之後,豬價的波動並沒有平滑,反而有所加強,而且價格中樞隨著通脹不斷上移。在一波又一波的周期峰谷交替中,實力弱小的散養戶不斷被清洗出局。

因此,無論是從歷史的長周期來看,還是從4年一回的短周期來看,雛鷹爆虧的2018年年底,很可能就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豬價的底部。即使下一輪豬價再次探底,也很難低於當前的價格。

豬價上漲,最慌的恐怕不是愛吃紅燒肉和糖醋排骨的老百姓,而是對利率無比敏感的房地產商和金融機構。原因也很簡單:如果你詳細分析過去的幾輪通脹周期,就會發現影響中國CPI數據的兩項最關鍵指標:一個是油價,一個是豬價。

在2014年之前,CPI的走勢基本上與豬價和油價相互重合。到了2014年之後,豬價和油價開始出現明顯的背離,油價跌的時候豬價漲,豬價跌的時候油價漲,這種神奇的組合,是過去5年中國CPI被壓低的核心因素。

因此,站在當前這輪豬周期的價格低點,未來兩到三年,豬價會極大影響官方的CPI指數。如果疊加油價的上漲,恐怕更會對貨幣政策形成壓力。一旦CPI突破3%,央行的利率政策就易升難降,這對於槓桿率高企的中國來說,未必是好事。

因此,在乙亥豬年,豬對於中國人的影響,恐怕要走出廚房和餐桌,滲透到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去了。

毛澤東同志1959年10月31日給新華社社長吳冷西寫過一封信,裡面講道:「有人建議,把豬升到六畜之首,不是『牛、馬、羊、雞、犬、豬』,而是『豬、牛、羊、馬、雞、犬』。我舉雙手贊成,豬占首要地位,實在天公地道。」

一個多月後的12月17日,《人民日報》頭版上印上了6個大字:「豬為六畜之首」。我覺得,60年過去了,這麼實在又深刻的大標題,不妨再印一次。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戴老闆

可能是2018年最網紅的財經自媒體寫作者

/前通信行業分析師

代表作:聯想和華為的1994年/中國芯酸往事

/世間已無明斯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要不要來一場對常規生活 12 小時的背叛?
反對996,到底在反對什麼?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