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殺死伊芙》開局燃到爆:貓鼠遊戲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殺死伊芙》相信是今年比較熱的追劇指南之一了。
《殺死伊芙》是英國BBC的新犯罪驚悚劇,由《實習醫生》里的吳珊卓(Sandra Oh)與英國新秀茱蒂康默主演,今年播出的第一季共八集,每集約四十分鐘。
這部電視劇帶有獨特韻味、完全不走傳統套路的驚悚諜報劇,它當然還是有傳統的「貓捉老鼠」劇情,但除此之外都很出人意表,尤其兩方的會面與交手,安排地很特別,相當與眾不同,並且帶著某種古怪的幽默感,非常令觀眾上癮。
《殺死伊芙》從第一集的第一場戲就確保了它是與眾不同的,它是質感特殊的。這場女殺手執行完任務後,在咖啡店吃冰淇淋的戲是那麼簡單輕巧,卻將整部劇又古怪,又迷人,又幽默,又驚悚的基調穩穩地定了下來。
《殺死伊芙》自播出以來,口碑不斷延燒,每周的收視率都步步高升。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殺死伊芙》成為話題之作的主因,是因為雙女主諜報驚悚劇、其中一位主角是亞裔等等話題概念。我必須說,絕對不是!
「雙女主諜報片」不是我推薦《殺死伊芙》的原因。它的創新與獨特,也不是簡單一句「難得這種片的兩位主角都是很強悍的女性」就可帶過。
它並不是單純的轉變,而是願意認真、深刻地探索兩位主要角色的複雜性。
《殺死伊芙》的最重要支柱就是兩位主角Eve與Villanelle彼此的攻防與勢力消長,以及與日俱增的好奇與著迷。
她們強悍,但不失某些女性特質,尤其Villanelle的角色塑造令我耳目一新,她年輕美麗,帶有絕對的「女性優勢」,對服裝與流行有研究,但她可不討拍、不裝弱,不使用女性魅力來勾引、色誘或背叛,她比較常做的是滲透、融入環境背景,令人想起另一部電影《瞞天過海:八面玲瓏》。
至於Eve,則是常讓生活陷入混亂,而且對於人際處理及官場文化很不適應。從第一集,就可以感覺得到這兩位能力強、看似生活狀態不錯的女主角,對目前生活(以及身邊男人)潛意識中的不滿。Eve有個愛她的丈夫,她也的確愛他,卻會對他小題大作地宣洩她的煩躁,幾乎像是潛意識中想把丈夫趕走那樣。
Villanelle則像個沒玩具玩的大小孩,一直玩弄與她聯絡刺殺任務的窗口Konstantin,裝死啦、嚇人啦、變裝等等,就是不能單純直接地接受任務。
劇情其實並沒有擺脫這類故事的套路,總是有一個見不得光的組織,組織總是有一個故弄玄虛的酷炫名字,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內奸,總是涉及政府陰謀,臨近結局了總會有驚天反轉。因為有貫穿始終的懸念,這類故事在留住觀眾往下看這方面,是不成問題的。
但《殺死伊芙》的主創顯然更有野心,他們希望觀眾不僅僅關注最後那個真相,而是在貓鼠遊戲的過程中,獲得更多觀感上的耳目一新。
《殺死伊芙》闡明女人的黑暗渴望,也懂得女人彼此的妒忌羨慕。如果看過製片兼編劇Waller-Bridge的另一部作品《邋遢女郎》,應該對此不意外,他能將天差地遠的不同調性融合地很自然,並且很了解人們心思的複雜度。
看過《倫敦生活》的觀眾一定會在《殺死伊芙》里找到這位編劇招牌式的黑色幽默。她太擅長把人放到一個尷尬的處境里,讓他喪喪地自嘲,既好笑又可悲,很有荒誕的意味。
Eve與Villanelle這兩位女性都有許多壓抑與不滿,都借著各式奇怪的、看似無關的方法在爆發,向身邊最近的人宣洩某種憤怒並想激怒對方。隨著兩人距離越來越近,原本單純的善惡界線越來越模糊,某種危險的化學反應與性張力在兩人之間產生,對彼此益發執迷。
Eve初看是「善」的一方,但她面對手段兇狠的殺手Villanelle,卻也找到產生同理心的立足點──Eve的性別造成的日常經驗,讓她理解Villanelle常常被忽視與低估。而Villanelle將這聽起來是劣勢的特質轉為優勢,利用目標常常低估她的事實,扮豬吃老虎相的將對方宰了,這難免令Eve幾乎有「替我出了口氣」的感覺,甚至替她驕傲。
她們除了有相似處,更好玩的是,她們也將彼此的隱藏面拉了出來。這樣拉扯、學習一季之後,在本季最後一集,兩人比一開始更相似了。Eve很聰明,所以清楚自己的弱點與盲點,累積經驗之後,Eve承受壓力的能力與操弄他人的等級,都到了很類似Villanelle的高度。
到後來,Villanelle越來越有人味,Eve越來越激動瘋狂不穩定,對彼此的感覺也益發複雜,一言難盡。
Eve著魔般的調查精神,起初的動力是盡忠職守、想要讓世界更安全,但似乎也帶著對謀殺與冷血殺人犯的著迷。有時她待人並不好,為了任務,不一定很在乎無辜的人。Eve有她的陰暗面,或許也映證了能夠追捕到心理變態或反社會人格者的人,通常在心理狀態光譜上,與他們的追捕目標不會相差太遠。
Eve與Villanelle更有超出一般特務與殺手之間「貓捉老鼠」的特殊情誼,她倆除了想靠近對方,似乎還想成為對方。
殺手和特工之間的「貓鼠遊戲」是影視劇里很常見的一組關係,針鋒相對和惺惺相惜是這組關係最美妙的部分。但殺手和特工都是女性的情況卻有點少見,於是主創給這組關係增添了更多女性特質的東西,比如Villanelle向Eve示好的方式是寄給她一箱華服,而Eve拿到以後害怕了一小會兒,還是忍不住穿上裙子對鏡欣賞;
比如兩人很少正面衝突,Eve總想跟Villanelle聊聊,兩人常常關心對方吃的食物、用的一樣的洗髮水甚至婦科葯。
因此明明是火藥味濃烈的緊繃氣氛,Eve和Villanelle的互動卻常有閨蜜般的生活質感,這種違和,古怪,恰恰是女殺手和女特工的貓鼠遊戲,最特別,最迷人的地方。
Villanelle說想要簡單的生活、房子,還有好玩的工作,這些Eve差不多算已經擁有,而平時樸素的Eve,看見Villanelle塞在她行李箱的華服時,也忍不住好奇試穿。
兩人不需言語的溝通方式也相當獨特,例如使用對方名字登記、送對方尺寸相符的衣服、送一瓶以自己假名為名的香水,兩人也互相用紙條寫上精美的花體字道歉。她們一路你追我逃,之前的「抓出殺手、保衛國家」這個目標漸漸淡去,轉成兩人間的致命遊戲。
劇中,黛比解釋為何她不想找任何男性加入團隊:「男人會被注意到,女人會被忽視,而這回我們想要被忽視」。當Villanelle打扮美艷靠近暗殺目標時,目標不會害怕,倒是直覺認為她是妓女;當她假扮成女服務生時,也很容易被認為沒有殺傷力,隨便掰個借口就能通行無阻。
Villanelle的確利用了女性身份,但她靠的並非主動撒嬌或示好,而是利用社會對女性的傳統認知及期待。駕馭著她的目標,讓對方自動低估她、忽視她,然後反將一軍。真正害慘刺殺目標的,不是Villanelle的女性誘惑,而是觀眾的先入為主與刻板印象。
也就是說,Villanelle不是一味地強,也不是一味地將「女性化」當做需要克服的弱點,更不是只能靠著性魅力來降低對方戒心──她靠的是冷靜、急智與算計。Villanelle將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與壓迫化作武器,帶來的訊息是「你真的不該低估她的」。
除了劇情精彩、角色有趣、節奏緊湊、演員出色以外,《殺死伊芙》的攝影手法與場面調度也很用心,願意花時間表現對某些物品的耽溺,增加雙方戰爭的心理層面複雜度。
此外也會運用攝影手法與光線設計,製造強弱方的對比或轉換,將該幕戲需要達到的心理影響,無聲推送給觀眾。
例如某角色在夜店與Villanelle的對決戲,當Villanelle回頭時,那個意義深遠的笑容,那個聚光燈打在她臉上的效果,那整幅畫面,讓某角色驚覺原來對方並不是在逃命,這一刻猶如獵物見著母蜘蛛才驚覺自己已黏在網上,令人雞皮疙瘩掉滿地。
或者像另一場廚房晚餐戲,主食是微波加熱的牧羊人派,如此簡單的晚餐,卻結合了聰明才智的對抗、性吸引力、死亡威脅、甚至還帶點幽默成分,搭配著主角相對位置與鏡頭造成的壓迫感,把《殺死伊芙》的最精彩元素全集於一餐,讓人心跳加速。
若要談《殺死伊芙》的缺點,我認為是某些細部劇情的轉折太容易預料。出現這問題的起因,是某些角色會做出實在沒有說服力的選擇,這麼鬆懈或這麼蠢的決定一旦做下去,觀眾就會預料到後頭會如何。
不過,幸好整體劇情的走法還是很千變萬化、很難猜中的,而且越到季末越刺激。 而且,本劇也不是只關於兩個女人的互相執迷。它背後鋪著更大的背景與潛力,更多的陰謀,等著在後面可以發揮。或許背後老闆都各自有更大的秘密,將會影響她們的命運,想到這兒真是非常期待第二季呀。
其實細究《殺死伊芙》無論是雙女主的設定,還是正邪追趕的貓鼠遊戲,其實都不算新鮮。但是該劇的設定十分帶感,美貌殘忍的女殺手和有點搞笑可愛的冷血美女特工,不見面,卻火花四濺。性格截然不同的兩位女間諜,相愛相殺的貓鼠遊戲,故事不按套路出牌,角色命運反轉再反轉。驚險的情節之外角色喜感滿滿,有了精彩的表演驅動,觀眾會原諒所有設定bug,就連殘忍殺戮的畫面也變得有趣可愛了。
我一開始是沖著《實習醫生格蕾》里的Dr. Yang,也就是演員吳珊卓去看《殺死伊芙》的。
不得不說,她真的是一個好演員。
Waller-Bridge顛覆了以往這類戲中,人們對特工、殺手、間諜、官僚的刻板印象。
執行任務沒那麼熟練的,溝通沒那麼順暢的,殺人過程是會出很多岔子的,他們全部是擁有七情六慾的普通人。在這一刻哪一種慾望佔了上風,誰也說不清,因此他們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行動,也是無法預設的。
這確實給影迷觀看的過程增添了很多樂趣,比如看到Eve被變態女殺手堵在了自家廚房,嚇到崩潰還要問她吃不吃飯時,看到被害人真心覺得Villanelle會因為想睡他而不殺他時,看到彷彿高高在上的情報局官員突然春心蕩漾花痴起對手間諜時,搞笑完全戰勝了驚悚。
Sandra Oh和Jodie Comer有力的表現讓人原諒了結局的散亂,只要第二季這倆人繼續一邊調情一邊你追我逃,那就必須看下去啊。
期待她倆下一季的精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