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看到魚鷹表演抓魚,別嫌貴一定買張票看看,千年傳統說沒就沒
無論你生活在北方還是南方,上世紀80年代前,在水塘邊你或許偶遇過這樣的場景,一個頭戴草帽的打魚老者,劃著一輛小木船,船頭載著幾隻形似黑鴨子的大鳥,悠閑在水中轉悠。這不是老人在遛鳥,而是在我國流行了上千年的一種古老傳統捕魚方式,老人是帶著這些傢伙去捕魚。而坐上船頭和船老大一同出遊的,也不是什麼黑鴨子,而是魚鷹。
魚鷹只是一種俗稱,學名鸕鶿,它的名稱也多,你沒聽說過的名字有黑魚郎、水老鴉、烏鬼,叫法全由它的習性而來,烏鬼叫法最傳神。我國用魚鷹捕魚的歷史,要追溯到上千年前,那時捕魚工具傳統而落後,後來有人發現魚鷹是捕魚高手,然後有漁民把它帶回家訓練,很快,魚鷹成了當時最牛的捕魚獵手。當然,漁民由此也大獲豐收,滿載而歸。
魚鷹為何能成為捕魚高手,這還要緣於它的奇特功能。它喜歡吃魚,善於潛水飛翔。嘴長帶鉤尖利,下喉有小囊,這是它捕魚後的儲藏室。最早漁民發現它時,正是看中它的喉袋在它捕魚時能紮起來,不會私吞到肚裡去。本是上天創造了它的神奇,被人發現後註定成為最為「窩囊」的一生。
一隻被馴化的魚鷹一天能捕多少魚?早年在村邊一處湖邊看到過有人帶著6隻魚鷹在捕魚,湖不大,老人說一天能捕個幾十斤。當然,這與所在水中魚量大小有關,多的能多捕,少的也怪不了魚鷹的能力。在南方一些魚量多的水塘,一人養5隻魚鷹說他一天多時能捕到120斤魚。
據稱,魚鷹的壽命只有10年左右,而在3歲時候,是它捕魚能力最強的時候。冬天魚活動緩慢,魚鷹捕魚進入佳期,捕的好的,養幾隻魚鷹能給漁民帶來年十萬的經濟利益。
據報道,早年一漁民靠它捕魚,一年工作300多天,一年收入十多萬元。漁民由於長期和這些傢伙相處有一定感情,所以這些魚鷹死後被漁民厚葬。
鸕鶿在全世界分布很廣,大約有39種,都善於捕魚。而在我國,主要有5種。它們一般在懸崖上或樹上作窩,一次產3到4枚蛋。而早期人類發現它能幫人捕魚後,便自行繁殖,從小培養馴化,直至它成為漁民手中的捕魚高手。
而鸕鶿被漁民利用幫助捕魚,在外人看來,是種極其殘忍的行為。被人馴化後的魚鷹,在出行捕魚時,喉部會被繫繩勒住,使它們捕到魚後不至於吞進自己肚子里。而漁民要做的,是將它們拉到魚多的深水地,放飛,讓它們潛入水底,捕到魚後捏緊其頸部,讓它強行吐出。
鸕鶿捕魚還能維持多久?近年人們發現,這種傳統捕魚方式卻日漸消失在大眾視線中,也只有一些景區中還能看到。背後原因,不僅僅現代科技對鸕鶿捕魚方式的衝擊,還有最為重要的一點,是為了我國漁業資源的保護。
文中所有照片,是筆者在安徽黃山一帶旅行時拍攝的。這是一處景區,魚鷹與魚是專門為了吸引遊客而設的表演。在雲南,近年也曾看到過這樣的表演方式。便宜的30元門票,貴的50或60元看一場,一般表演20分鐘左右。
清澈碧藍的湖水,漁夫穿戴蓑衣斗笠,劃著小木排,船上載著心愛的魚鷹,唱著古老的漁夫小調,悠悠地劃在如詩如畫的水中,讓人不禁會想起詩中"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古老境界。
原來鸕鶿被限制捕魚,一是冬季寒冷魚兒遊動慢,由此成為魚鷹的獵物,而冬季雌魚體內往往有大量魚卵,魚鷹捕魚不利於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二是魚鷹捕魚不管大小通吃,對漁業資源破壞性極大。為此,我們國家專門出台了關於鸕鶿捕魚的管理辦法,對「魚鷹捕魚」有了嚴格限制,魚鷹捕魚不再是一道美麗的水上風景。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實施細則》第二十條規定:禁止使用電力、魚鷹捕魚和敲(舟古)作業。在特定水域確有必要使用電力或者魚鷹捕魚時,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同時,第二十九條第三款還規定:未經批准使用魚鷹捕魚的,處五十至二百元罰款。
而全國各地也紛紛出台相關規定,未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不得使用魚鷹捕魚。
這項管理規定的出台,預示魚鷹古老傳統捕魚前景不再樂觀。不過別擔心,為了保留這種傳統方式,在一些景區,國家允許以表演的方式存在。所以,以後在景區看到魚鷹表演的,不管它30還是60門票別嫌貴,遇上了就看看,也許有一天,這些漁民老了或干不下去了,鸕鶿捕魚的高超技術,真的就難見到了。
【原創圖文,版權為本人所有,只可轉發嚴禁轉載或盜用,違者必究!】
※實拍12歲「豬堅強」,專人伺候準點散步,遊客調侃活得不如豬
※是水牢還是鴉片庫?劉文采莊園老宅,多年深藏「地下」秘密被公開
TAG:圖說故事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