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濺13號警署 》:父親為女報仇躲進警署,匪徒追殺圍攻警署
血濺十三號警署 Assault on Precinct 13 (1976)
喜歡約翰·卡朋特的原因不在於他是否是一個能夠深入電影的藝術家,因為他根本不在乎「藝術」這個名詞,反而這是種B級片怪異的風格令人回味,另外,他的音樂才華很精準地讓他和電影融入一體——怪誕,荒誕,暴力,驚悚,恐怖,混亂......——音樂營造並凸顯了這些風格或者情緒。
76年的《血濺十三號警署》依然有其獨特之處,電子配樂是卡朋特的早期電影的標籤,因為他一個人就可以勝任配樂的工作,而且不會花太多的時間,這讓他的低成本電影變得更加可行。影片一開始是一段獵殺不法分子的片段,在這個段落中,電子樂配合緊張的畫面,帶動並強調了整個片段的緊張感和驚悚效果,同時,也很好地輔佐影片節奏的控制,正是這段緩而平穩的節奏和陰冷壓抑的氛圍為影片的延續做了充分的鋪墊,讓隨後蓄勢待發的暴力與圍攻得以施展。隨後,犯罪團伙歃血勢要報仇,驅車街道持槍遊盪,路上駕車的斯托克警官臨時受命看管正在搬遷的九分區13號警署,以及另外警署押解犯的轉送和途中犯人的犯病不得已而暫時關押到13號警署,驅車行駛的父女和路邊的冰淇淋車,這些片段交織在一起,讓整個氛圍異常懸疑和詭異,冷靜之中散發著隨時爆發的恐怖氣息,就好像等待希區柯克的炸彈一樣。接著,不法分子面無表情地槍殺小女孩,這種類似於無意識的暴力讓人髮指的同時又寒顫到內心深處,父親追趕兇手並開槍打死其中一名後遭到兇手同夥的追殺。女孩父親跑進了13號警署,這個事件使整個故事進入「血濺十三號警署」的正題。
在這部影片中,時間設置在了很普通的一天,唯一不普通的是這將是13號警署的最後一天。女孩父親嚇得語無倫次而無法給出準確信息,押解車準備出行時,警員和其中一名犯人被冷槍打死,電話線路被切斷,警署老警察出門檢查也被冷槍打死,這讓警署內僅僅只有斯托克警官和兩名女文員以及被關押的兩名囚犯、癱倒的女孩父親,在這種情況下,敵強我弱的懸殊感和警署外敵人的時隱時現放大了影片驚悚恐怖的效果,而受制於警署空間的限制,圍攻的態勢也讓警署內充滿壓抑的氛圍。此時,斯托克很快地信任起押解犯,一來為押解犯的安全負責,二來懸殊差異太大需要幫手,在「這個不能使你當英雄的一晚」承擔起英雄的責任,更何況囚犯威爾遜也並不是那麼簡單。
事實上,這部影片首先令我想到的是 1971年由山姆·帕金帕導演的美國影片 《稻草狗》,因為影片里同樣有一段圍攻戲,在這段戲裡面,室外霧氣瀰漫,加之快速剪輯所營造的驚悚壓抑感和《血濺十三號警署》中圍攻者在街道樹叢的時隱時現與破門而入因造的恐怖氛圍是相通的,但《稻草狗》在題材層面上更深刻地刻畫了人物內心和形象,《血濺十三號警署》的人物略顯得簡單了一些甚至於臉譜化,就驚悚片而言,卡朋特的這部電影依然非常經典。
血濺13號警署 Assault on Precinct 13 (2005)
而2005年的新版《血濺十三號警署》只是借了老版的一個名而已,除了借名之外,還借了一個圍攻的故事框架,其他的幾乎與原版無關。影片的一開頭是關於羅尼克的卧底生涯,在這個事件中,兩名同事被槍殺。之後,羅尼克任13號警署警長,由於對同事的死亡內疚而沉溺於藥品和酒精,當然,還有心理醫生,就像外面圍攻者說的一樣「一個廢物警察"。
故事的設置在新年夜,外面暴風雪漫天,這讓心理醫生留守警署成了可能,由於交通事故押解車改道13號警署暫時關押囚犯也成了可能。其實影片唯一的看點在於劫囚的並非囚犯Bishop的手下,反而是和毒販同流合污的警察因害怕被指證而意圖殺死Bishop,壞警察和」廢物警察「的對壘的確讓影片增加了趣味性和諷刺,但影片已經拋棄了原版對恐怖驚悚效果的追求,儼然一部大眾槍戰片。隨著閃光彈、狙擊槍、直升機等武器的升級,加上反派的同僚身份以及警署內即將退休老警察的反戈,讓這場防守戰在視覺效果和情節設置上有所衝擊,至於令人震撼的段落,這個真沒有。
76版中外面要的是女孩父親,就算交出這個人,也不排除犯罪團伙無意識地殺掉所有人,影片結尾時是警方的救援解圍,斯托克和威爾遜有一種暗藏在心裡的友情。而新版中,外面要的是囚犯Bishop,或許羅尼克早交出囚犯就不會有危險,只不過與之同流合污而已,但其他人的安全就無法保證,影片更加著重展現羅尼克和Bishop之間亦敵亦友的關係,在這種危急情境下的信任與不信任的矛盾,最終,兩人聯手突出重圍,這完成了沉醉於藥物和酒精的羅尼克的自我救贖,彰顯了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2005版讓我想到了2006年的《勇闖16街區》,事實上,我是先看了《勇闖16街區》之後才看《血濺十三號警署》,要退休的布魯斯威利押解的污點證人在途中遭到了黑白兩道的追殺,兩部電影連起來看,活脫脫就是一個故事的室內版和室外版了。
註:本文原文我很早發布在時光,很多年沒有寫了,現在搬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