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圖說瑞典領土變遷,17世紀有110萬平方公里,現今剩45萬平方公里

圖說瑞典領土變遷,17世紀有110萬平方公里,現今剩45萬平方公里

瑞典版圖的最盛時期當屬十七世紀中葉,當時瑞典不僅封堵了沙皇俄國的波羅的海出海口,而且控制了奧得河、易北河等歐洲大河的河口。然而在此之前,瑞典卻是一個土地貧瘠、人口稀疏的落後之地。那麼瑞典為何能夠快速崛起呢?又為什麼能屹立於歐洲諸強之林呢?

1)較早建立起了君主專制制度

瑞典在脫離丹麥獨立以後,很快就形成了統一的民族國家和建立起了強幹弱枝的君主專制制度,這使得瑞典的政局比較穩定,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比較好的內部環境,另一方面,在中央政府的統一指揮下,可以充分動員優質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發展軍事力量。而相比之下,波羅的海沿岸的其他國家則不具備這些條件。沙俄正處在留里克王朝絕嗣後的動蕩期,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的接踵而至使其自顧不暇;丹麥的貴族勢力比較龐大,難以集中力量辦大事;而德意志則四分五裂,在十七世紀上半葉主導德意志政治生活的仍是帝國皇帝和諸侯割據勢力之間的鬥爭。

圖說瑞典領土變遷,17世紀有110萬平方公里,現今剩45萬平方公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2)古斯塔夫二世的雄才大略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被稱為「北方雄師」,他是一位身先士卒、才華橫溢的軍事統帥,位居西方頂級戰神之列。其執掌國政雖然只有二十二年的時間,然卻將瑞典推上了強國地位。古斯塔夫二世的治國之策可以用四個字總結,那就是富國強兵,具體措施如下:

①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以開採瑞典豐富的銅、鐵礦藏,然後據此發展出堅實的軍工業;

②改實物稅為貨幣稅,以增加收入;

③厲行軍事改革。比如用軍紀更加嚴明的義務兵取代僱傭兵,充分發揮火炮的機動能力,以及制定適應實戰的操典等。

圖說瑞典領土變遷,17世紀有110萬平方公里,現今剩45萬平方公里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

得天獨厚的國內外條件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瑞典逐漸具備了攪動地區風雲的能力。1630年,古斯塔夫二世率軍在北德意志的奧得河口附近登陸,正式介入了三十年戰爭。三十年戰爭期間,軍紀嚴明、戰術先進的瑞典軍隊所向披靡、屢戰屢勝,被稱為「瑞典奇蹟」。他們先是在萊比錫以北八公里的布萊登菲爾德重創了蒂利伯爵率領的天主教軍隊,而後又掃蕩萊茵河、直搗巴伐利亞,這一系列的勝利使居住在維也納的帝國皇帝費迪南二世如坐針氈。後來古斯塔夫二世雖然在1632年的呂岑戰役中陣亡,但堅韌不屈的瑞典仍然選擇繼續作戰,並最終如願獲得了德意志北部沿海的不萊梅、費爾登主教區和西波美拉尼亞。十七世紀中葉,瑞典再次擊敗丹麥,取得厄勒海峽以東的斯科尼亞等地。至此,瑞典成功締造波羅的海霸權,並將版圖推到了110萬平方公里的頂點。

圖說瑞典領土變遷,17世紀有110萬平方公里,現今剩45萬平方公里

但也就在這時,瑞典得以稱雄的國內外有利條件卻逐漸消失了,推行軍國主義的普魯士、彼得改革後的沙俄相繼崛起,瑞典先進的軍事制度和戰略戰術亦被他國效仿。在此種情況下,瑞典人稀物少的劣勢就成為了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在十八世紀初期的大北方戰爭中,瑞典雖然有一流的統帥查理十二世和裝備精良、作戰英勇的軍隊,但其卻被人數佔優的,同樣以瑞典方式訓練出來的他國軍隊所壓制。戰後,瑞典芬蘭灣沿岸的愛沙尼亞、因格里亞、卡累利阿等地被沙俄佔有,德意志北部沿海的不萊梅、波美拉尼亞則被漢諾威和普魯士瓜分,自此瑞典從歐洲列強的名單上消失了。

圖說瑞典領土變遷,17世紀有110萬平方公里,現今剩45萬平方公里

十九世紀時,瑞典版圖又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變動,其一是1809年,暫時與拿破崙帝國結盟的沙俄以瑞典拒絕退出反法聯盟為由,武裝強佔了瑞屬芬蘭和奧蘭群島;其二是1815年,屬於反法聯盟陣營的瑞典在拿破崙帝國覆滅以後得到了挪威,作為其失去芬蘭的「補償」。在此後百餘年裡,瑞典奉行中立和不干涉的對外政策,以避免捲入任何國際戰爭和衝突之中。所以瑞典沒有對挪威1905年的獨立活動進行武裝干涉,亦沒有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選邊站隊。正因如此,瑞典本土45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在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狂潮中仍保持著穩定狀態。瑞典版圖的變化讓我們認識到了一代梟雄在推動歷史進步方面的特殊作用,亦使我們明白了叢林法則中的生存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明號 的精彩文章:

圖說土耳其和伊朗的領土互換,土耳其用233平方公里換得半座山峰
圖說摩納哥的填海造陸,該國28.6%的面積竟然是填海所得

TAG:大明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