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從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現狀與發展,看中國電影走出去(下)

從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現狀與發展,看中國電影走出去(下)

Part4:中國電影走出去:文化傳播,打鐵還需自身硬

2019年2月17日晚, 《流浪地球》官微發布了一條消息,稱影片北美上映11天斬獲票房382萬美元,登頂近5年來中國電影北美票房冠軍。相比好萊塢在中國市場取得的票房,382萬美元的數字並不算大,但是從《美人魚》《戰狼2》到《紅海行動》,中國主流大片的出海之路實在伴隨了太多國人的期待與失落。

從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現狀與發展,看中國電影走出去(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統觀近幾年中國電影的海外成績,始終就像隱藏在繁花之下的莖刺。2016年中國電影海外票房總收入38.25億元,2017年則為42.53億元,2018年數據並未公布,但從一些熱門電影的海外票房數據看,情況並不容樂觀。在《流浪地球》前,國內影片海外最高票房紀錄的保持者依然還是2002年的《英雄》。要知道從2002年到2018年,中國國內電影總票房增長了整整75倍,內外落差不可謂不大。十幾年間,中美合拍逐漸成為主流,利用好萊塢的先進工業化成果,來拍攝「中國風」的電影,逐漸成為流行。

但是,自張藝謀《長城》口碑失敗以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條道路似乎並不能走通。一方面,好萊塢的電影工業模式浸透著好萊塢的風格,用於東方敘事時始終存在水土不服的困擾,不中不洋的組合既沒能討好美國觀眾,也失去了中國觀眾的青睞;另一方面,缺乏本土的電影工業化基礎,中國的影視人也就無法穩定地產出超級大片,只能以游兵散勇的形式在世界上偶爾發出自己的聲音。

事實上,從《流浪地球》在海外的發展看來,中國電影出海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中國電影工業化走向成熟的過程,沒有成熟的電影工業化體系,也就無從談起中國電影走出去,兩者根本上其實是同一個問題。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出海既需要文化本身硬,也需要文化有一個堅實的載體,而從近年中國電影出海實績看來,中國文化的問題更小於中國文化載體的問題。

早在上世紀,李小龍和成龍就將「功夫電影」推向世界,爽快的動作,踏實的武指,配合中國「俠義」精神,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中國文化的影子。而到李安和張藝謀的時代,《卧虎藏龍》與《英雄》更將「武俠電影」推向世界,在好萊塢也掀起了陣陣熱潮。

但最終「武俠電影」開的好頭沒能持續下去,原因並非現時代中國文化已無從輸出,而是好萊塢成熟的工業體系可以源源不斷地產出高質量的美國作品,輸往全世界,中國本土卻缺乏統一高效的工業化體系,無法用標準化的生產模式不斷產出「中國」故事。可以說,中國文化出海的艱難,也是中國電影從「手工作坊」時代向「工業化」時代艱難進發的寫照。

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是可以預見的未來,而伴隨中國電影「走出去」,中國電影工業化也必將走向真正的成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