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中大量的心理戰術,透露了作者什麼心態?

《三國》中大量的心理戰術,透露了作者什麼心態?

摘要:羅貫中藉助曹操的視角,輔以人物的三笑一哭,從而透露了古今來奸雄第一奇人,由驕傲到尚不失自信,到終歸幻滅的心靈歷程,雖未有孔明出場,卻分明讓人覺得處處有孔明在。

引言

心理戰術是指在戰爭中於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利用對方將領的心理因素制定的一系列謀略和方法,可分為文伐和武攻兩種。前者是以文事進攻敵人,其特點是不動一兵一卒而取勝,即孫子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後者則是指在戰爭中使用武力,依靠智謀,以少勝多,戰勝幾倍甚至幾十倍於我的敵人。其共同點都是通過研究對方將帥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徵,以謀取勝。

一、心理戰術描寫的集中性

《三國演義》(以下簡稱「三國」)繼承了《左傳》、《戰國策》、《史記》擅長寫「計」的傳統,且又有所發展,可謂我國古典小說寫戰爭計謀的集大成者。它比以往任何一部書都捨得花費筆墨描寫計謀,《孫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計」在小說中都得到了靈活運用。全書共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就有近百回直接用「計」或「謀」,如「諸葛亮火燒新野」、「諸葛亮博望燒屯」、「曹操烏巢燒糧草」等用的是火燒計;「諸葛亮七擒孟獲」用的是攻心計。

其它篇目中如「周瑜三江戰曹操」、「關雲長水淹七軍」等,奇計百出。真可謂「百計迭出,算無遺策」。這些奇計妙策都以詭術戰勝對方。而在具體的戰爭過程中,計謀之運用更可謂層出不窮,花樣翻新。或施計於重大戰役之前,或用謀於戰爭行為之間,使計謀作為決勝要素貫穿和滲透於全過程,而且這些具有高智慧的計謀,運用之妙往往出人意料。如「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那是基於他對天象的準確預測;其「空城琴退仲達」是得力於他對敵方性格、心態的充分把握;

「郭嘉遺計定遼東」、「仲達裝病賺曹爽」、「曹操抹書間韓遂」,則得力於他們對時局鞭辟入裡的分析和對敵手行為的預知。因此,這類計謀在戰爭中能起到決定戰局的作用,在小說中都閃爍著古代軍事思想和理論的光芒。《三國》推崇的卻是智慧的深邃與強大,其中最撼動人心的是那些經天緯地的英雄們智謀的較量,作者心目中的「至武」、「至聖」,不是萬人敵的關羽,也不是「仁德」的劉備,而是「腹內雄兵分正奇,談笑胸中換星斗」的諸葛亮以及那些「運籌帷握,決勝干里」的智謀之士。

董卓欺君廢主,荼毒生靈,十八路諸侯共討之,竟無可奈何,而王允巧使連環計,僅用貂蟬一弱女子致使董卓、呂布反目,借呂布之手輕而易舉地除掉了董卓;馬謖失街亭後,蜀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是諸葛亮巧設的空城計使蜀軍轉危為安;赤壁之戰中,黃蓋的苦肉計,龐統的連環計又成為孫劉聯軍決定勝局的關鍵環節。這些奇計妙策的運用給人以智慧的啟迪,蘊含著深刻的理性思考——那就是智謀在戰爭中的運用比刀槍劍戟更具殺傷力。

從「計謀」、「智慧」著眼,還難以對小說中心理戰術描寫特徵做出切中肯的評價,因為《三國》中智謀高深之士比比皆是,計用謀隨處可見,作者不是簡單地寫計謀的運用,而是在計謀的施行過程中,展示雙方鬥智的心態,突出雙方鬥智的過程,是一種雙向互動性質的智謀較量。這是《三》心理戰術描寫的一大特色。

二、《三國》與《水滸》的計謀

《水滸傳》中也有計謀描寫,然而其中的用計卻是一種單向運動,即只寫一方如何籌備、如何施計、如何行動,而另一方卻被蒙在鼓裡,渾然不知,只有受騙中計的份兒。「智取生辰岡」、「三打祝家莊」、「攻打曾頭市」盡皆如此。而《三》卻寫出了人物相互推測、知己知彼的過程,因而顯得波瀾壯闊,引人入勝。且看「孔明智退司馬懿」中孔明所設空城計的描寫。

此前,小說已作了這樣的鋪墊:司馬懿擒孟達時得到一封孔明給孟達的信,信中孔明對時勢的準確判斷,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對孔明的評價是:「諸葛亮平素謹慎仔細……」告誡先鋒不可輕進,否則必中諸葛之計。可見司馬懿亦非等閑之輩,他對孔明的足智多謀、用兵特點是諳熟於心。按理,孔明若無伏兵,必不敢大開城門,尤其是孔明儒雅的氣度,更堅定了司馬懿「孔明必不弄險」的判斷。

孔明的推理判斷是「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故退去」。作者寫出了兩人對對方的了解、估計、推測、判斷等心理認知過程,諸葛亮「知彼之能知己,而司馬懿雖善知彼,但他沒有預料到在特殊情況下,對方所可能採取的特殊行為,因而以虛為實,喪失了大好的作戰時機。諸葛亮的高明之處是其把握住了司馬懿的心理,利用其對自己用兵特點的了解,設置疑境從而使其疑上加疑,故而挽救了自己。

不僅如此,《三國》中每一條計策都閃爍著兵法理論的光彩。作者由其一言一行、一哭一笑來反襯施計者的高超,這是《三國》心理戰術描寫的又一顯著特色。曹操赤壁敗逃時,先後於三處放聲大笑,笑周瑜、諸葛亮少智無謀,笑二人不懂兵法皆屬無能之輩,而對自己的陸路用兵充滿自信,這不能不說帶有曹操式的精神勝利法。不料曹操三番大笑卻先後引出了諸葛亮預設的三路伏兵,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曹操親臨其境才知設伏的妙處,而諸葛亮卻於運籌帷握之時已進行超前預計,超前防患,可謂未雨綢繆。

這種超前預計,體現了古代兵家、思想家的超前性原則,作者藉助曹操的視角,輔以人物的三笑一哭,從而透露了古今來奸雄第一奇人,由驕傲到尚不失自信,到終歸幻滅的心靈歷程,雖未有孔明出場,卻分明讓人覺得處處有孔明在。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自身的戰爭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將必擇有識、有謀、有仁、有勇者。有識,能察機於未形;有謀,能制勝於未動;有仁,能得士心;有勇,能摧堅破銳。兼此四,庶可成功。」這是朱元璋對為將者心理素質的基本要求,也是羅貫中在心理戰術描寫中所努力展示給讀者,令讀者深深思索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三國演義》

《三國志》

《後漢書》

《孫子兵法》

《古典兵略》

《元朝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神機營獨步天下,五征漠北屢立奇功,卻以悲涼方式收尾
項羽殺二十萬秦卒,在鴻門宴上,為什麼婦人之仁?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