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沫若和魯迅「抄襲」《七步詩》,一首好評一首差評,誰抄得好?

郭沫若和魯迅「抄襲」《七步詩》,一首好評一首差評,誰抄得好?

曹操的二十五個兒子當中,唯曹丕與曹植的兄弟恩怨最為糾結。他倆兒是魏國王位最有力的競爭者,但即便是曹丕正式登基後,也仍然忌憚曹植的學識和實力,因此便換著法兒的加以迫害。於是,七步成詩出現了,一首動徹千古的名篇出現了。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詩中所言皆是豆萁和豆子,但曹植隱喻的手法之精髓,布置的情節之合理,堪稱一絕。故而這首詩千百年來都廣為人稱道,歷朝歷代都有變相改編者。到了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的命運變得異常坎坷,所以拿《七步詩》說事的人就多了起來。

1925年,魯迅發表了一首名為《替豆萁伸冤》的反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這首詩叫《替豆萁伸冤》,當然不是為曹丕伸冤,它的背景故事與魯迅一篇著名的文章有關,那就是《記念劉和珍君》。當初劉和珍與許廣平兩位學生代表,帶頭組織遊街抗議活動,卻被無情鎮壓,劉和珍因此而犧牲。

然而女子師範大學校長卻發表長篇大論指責抗議事件,稱「今反楊者,相煎益急」,並將劉和珍等人視為「豆萁」,將壓迫美化為「兄弟相煎」,事後竟然還舉辦了酒席宴請大學教師,令人憤慨不已。魯迅聽說後更是怒不可遏,於是疾筆寫下了這首反七步詩。

敢說真話的人不多,魯迅算一個。《替豆萁伸冤》雖然將豆萁與豆的強弱身份顛倒了,但與曹植所傳達的感情是相似的,都表達了對強勢一方深深的控訴與不滿。此詩獲得了大量俠義人士的好評,一時傳為經典。或許這也是軍閥們為何不喜歡魯迅的原因吧。十八年後,即1943年,郭沫若也寫下一首反七步詩,不過結果卻適得其反。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

郭沫若這首詩中的豆萁仍舊是曹丕,豆子仍然是曹植,不過與曹植「萁燒豆哭」的思路不同,他主要的創作方向是「豆珍萁哭」。豆萁燃燒了自己,變成了一堆灰燼,卻成就了豆子,使豆子成為了席上之珍。所以郭沫若認為應該是豆萁哭、豆子笑才對。

首先,這首詩的出發點在於「席上珍」,即成為席上美餐是一顆豆子的豆生榮幸,如果脫離了這一設定,這首詩便無法成立。但是這個設定卻有悖於曹植原詩的設定。曹植將豆萁與豆都擬化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形象,如此豆才能在「釜中泣」,況且豆呼喊出的「相煎何太急」,就表明了它是不想「相煎」的,「相煎」就意味著死亡。那麼郭沫若卻將「相煎」的結果寫成了「席上珍」、「田中肥」,似乎都是好的歸宿。

這首詩的爭議之處就在於此。其實郭沫若如此寫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不太認可曹植的才能。每個讀者都有對作者審視的權利,這毋庸置疑,但肆意修改別人的作品不免會引起爭議。郭沫若還說:「站在豆萁的一方面說,其實是富於犧牲精神的體現。」這樣的解讀,不知是否是一種「創新」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神似現代玻璃杯,鑒定後驚艷世界,專家:除了穿越沒有更好的解釋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