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釋迦牟尼涅槃後並未留下佛經?佛教史上的四次集結到底幹了什麼?

釋迦牟尼涅槃後並未留下佛經?佛教史上的四次集結到底幹了什麼?

(北暮講古印度文化第74期)

文|北暮

釋迦牟尼在創立佛教之初,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當時的婆羅門教對於這種新興教派,都是持打壓態度的,而古印度的底層人民又因為缺少文化知識,很難去深入了解佛教這一新興教派。而且,釋迦牟尼涅槃前,並沒有留下書籍和指導性的思想。

所以,釋迦牟尼在世的很長一段時間,儘管他非常努力的去宣揚和發展佛教,可整個佛教,仍然只是在周圍的幾個國家之內有傳播度。

佛教的指導思想的確立,以及典籍的整理,發生在釋迦牟尼涅槃之後的四次集結。正是因為有了這四次集結,這才確立了佛教的地位,讓後來加入佛教的人,有了學習的方向。


第一次集結

佛教史上的第一次集結,發生在佛入滅以後,這次集結的地點在七葉窟。這次集結主要確立了三藏經書——經藏、律藏、論藏。經藏記載釋迦牟尼的言行、政事,也記有一些大弟子的言行,編成五部,意為五個聖教傳統;律藏記載僧侶的戒律和修行規則;論藏是論述佛法基本理論,帶有哲學性質。三藏經書的總結,為佛教的發展確立了方向。

然而,第一次集結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很多僧眾因為時間和地點的緣故,沒有趕上第一次集結。等他們到來時,被告知「三藏經書」已記誦完畢,大家應該共同遵守。這些僧眾們嘴上不說,心裡卻有些不樂意,這為後來原始佛教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第二次集結

釋迦牟尼涅槃以後,雖然大家舉行了第一次集結,但是對很多事仍然看法不一,爭議很大,爭議主要集中在「十事」上。對於「十事」的爭執,主要分為兩派,即上座部認為,這「十事」是釋迦牟尼涅槃前都已經做過解釋的,應當遵守;大眾部則認為,這「十事」只是細枝末節,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而改變。

雙方爭執不下時,上座部眾人在耶舍長老主持下,舉行了佛教史上第二次有700名上座長老參加的大規模集結,明確了「十事」的不容變通並重新審定了律藏。


第三次集結

此次集結髮生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治時期。也可以說,阿育王直接推動了第三次集結。而阿育王在進行第三次集結時,做了三件事:

1.他從阿呼山請來了目犍連之子帝須尊者,著手對僧團進行清理整頓,凡認定為邪見的,即令還俗。

2.他親自召集了有1000名高僧參加的大規模集結,對公認的200多條「邪說」逐一進行了批駁,並由帝須作《論事》一書。

3.召集高僧對原有的「三藏」進行了重新確認和彙編。

沒有阿育王可能就沒有第三次集結。而阿育王也因為對佛教做的這些貢獻,被稱為印度佛教史上最著名的護法君主。


第四次集結

阿育王被稱為古印度歷史上的千古一王,而還有一個國王號稱「阿育王第二」,他對佛教同樣也有非常大的貢獻,他就是大月氏國的迦膩色伽王。

據說,迦膩色伽王曾向很多高僧請教問題,得到的答案卻不盡相同,這讓他非常困惑,於是便萌生了重新整理一下佛教典籍的想法。

他根據脅比丘的建議,召集世友以下的碩士比丘500餘人在迦濕彌羅纂輯《三藏》,並加以編述注釋,共30萬頌,900多萬言,歷時12年完成。

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卻未留下佛教典籍。而佛教史上的四次集結正好彌補了這一遺憾,對佛教典籍及思想的存留,這些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我是北暮,喜歡我的文章,就點贊關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暮談文化 的精彩文章:

佛教為何能受到當時國王們的歡迎?和它的這一主張有很大關係!
豬八戒作為水軍統領,為啥調戲嫦娥就被重罰?只因打了玉帝的臉?

TAG:北暮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