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金剛經》淺釋:第六品

《金剛經》淺釋:第六品

在《金剛經》的第六品中,提到了一個「法應尚舍」的問題。對於這裡應當捨棄的「法」到底是什麼,絕大多數人認為是如來講的法。關於這一點,雲來保持著一些不同的意見。基於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金剛經》第六品裡面講了些什麼。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這個時候須菩提就問了世尊一個所有人都想問的問題,如果有這樣的眾生,(在佛陀涅槃後)能夠聽到、看到佛陀講的法,能夠馬上生起信心嗎?

他為什麼這樣問呢?因為如果佛陀在世的話,人們一聽到佛陀的話,馬上就可以生起信心,也就是對修成果位是沒有任何質疑的。但是如果等到佛陀滅度以後,人們再去根據傳說的佛陀講的話,同樣能夠有信心修成果位嗎?

世尊針對這個問題,立即打消了須菩提的這個疑慮。其實作為須菩提是沒有任何的疑慮的。這個問題很明顯是「代替」這次法會中的某些人問的。也就是說,這次法會的確是有很多人參加的。

世尊回答須菩提,以後不要說這樣的話。如來涅槃後,再經過五百年,就會進入末法時期。如果在那個時候還有人能夠看到佛法,聽到佛法,他的念頭只要純正,同樣能在佛法中修成果位。這句話是真實不虛的。因為能在末法時期還能信奉佛法的人,其實他過去早已在無數佛前種下了無數的善根。這種人,他一聽到佛法心中就會感覺親近,就會生起善念。

在這裡,有一個關於五百年的問題。有的人說是佛陀涅槃的第五個五百年後,其實不是的。應該是指的佛陀涅槃後的五百年後。當然,歷史對於這些問題本身就有很大的歧義。因為在當時,五百年對於污濁亂世來說,已經能是一個很長的數字了。如佛陀所言,佛陀涅槃五百年後,他的教法就在印度消失了。這次是佛陀很直接的預言關於佛陀的教法會在印度消失,並且說了佛法在印度消失之後的情況。

對於這樣的人,世尊又進一步進行描述,無論他對佛法保持著怎麼樣的一種理解,佛陀都會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他拋棄所有的執著妄想。也就是說,因為他一直保持著對佛陀的敬信誠念,所以佛陀一直都會知道。不會允許他失去對佛法的正念。還有就是,這種人修成後,什麼都是能夠捨棄的,其中包括法。

對於「法應尚舍」,這裡應當捨棄的法到底是什麼呢?雲來覺得是修行的人在修行過程中所使用的法。在這裡,具體所指就是「戒定慧」。因為眾生是根據「戒定慧」修成的果位,那麼在修成後,他必然會對法有了自己的認識。這種認識就是不同的「果」,也就是各種結果。不同的人,在根據「戒定慧」去修的時候,他會對法有自己的認識。這一點,在後來佛教分裂成不同的宗派就可以看得出來。

只有對佛法產生了不同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互相之間有沒有辦法得到一個確切的權威的解答。所以就各自抱著自己的認識進行修行,時間長了,影響力大了,就形成了各種修行的宗派。後來佛教整個的發展歷史基本上就是這個情況。

為什麼說「法應尚舍」呢?世尊舉了個「如筏喻者」,就是說當我們過了河後,就應當捨棄渡河的筏。而修行的人,修成後,就應當捨棄「戒定慧」這個「筏」,是一樣的道理。

為什麼修成後要捨棄「戒定慧」呢?大家知道,在世上流傳著很多佛陀講過的修行的法門,如持念阿彌陀佛的法號就能修成,如大日如來的密宗修行法門。這些修行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要修到「涅槃的幸福的彼岸」。當達到修行的目的後,這些不同的修行方法就都已經達到了它的目的。因為那個時候已經見到了事物的一切真相,已經不是在迷中需要不停的悟的狀態。所以那些在迷中指導眾生去悟的一個過程中的東西,自然就要捨棄了。

這裡,佛陀講了一個末法時期能不能修成正果的問題,同時也說出了一個萬法歸宗的問題,就是通過佛陀講的不同的修行方法,都能達到最終的那個目的,也就是「究竟涅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往雲來 的精彩文章:

《金剛經》淺解:第三品
打開慧眼的人,到底有什麼不同

TAG:水往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