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借巨款、募水兵、購戰船,晚清一書生欲奇襲日本

借巨款、募水兵、購戰船,晚清一書生欲奇襲日本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偷襲中國運兵船隊,造成「高升」號事件,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甲午戰爭爆發。在戰爭期間,有一位身在歐洲來自四川的文吏,欲以一人之身作賭注,借巨款、募水兵、購戰船於西洋,奇襲日本,扭轉乾坤!

這位四川文吏名叫宋育仁,1886年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1894年3月,37歲的他以駐英法意比四國大使駐英參贊的身份奔赴歐洲。

宋育仁在倫敦為自己所親眼目睹的西洋文明先進之處而震撼。當甲午戰爭的消息傳來,他向清廷提出的禦敵之策,其主要戰略是海上採取防禦,陸上採取進攻,以持久戰擊敗日軍。

但不爭氣的清廷陸軍在開戰後一個半月,就丟掉了朝鮮首都平壤,向鴨綠江潰敗。三天之後,北洋水師主力又在黃海海戰中遭日本海軍重創,元氣大傷。隨後日軍以海陸聯合攻勢,開始進攻旅順等地,清廷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功,接連敗退。宋育仁禦敵之策的基礎全部落空。

在此緊要關頭,宋育仁的頂頭上司,駐英法意比四國大使龔照瑗被急召回國「述職」,宋育仁作為清廷駐倫敦使館的「二號人物」暫時主持工作。12月,北洋水師重鎮已落入日軍之手,心憂如焚的宋育仁,從使館翻譯王豐鎬處得知,甲午戰事初起之時,有一英國海軍預備役軍官哈雷德福,向龔照瑗獻計:由從事對華貿易之英國大財團怡和洋行墊付款項,由代表清廷之龔照瑗出面訂立密約做擔保,由哈雷德福出面,募集兵員,購買戰艦,編成一支軍隊,避過英國「局外中立」的限制,增援清廷,事成之後,再由清廷付賬。

不知何故,龔照瑗一直沒有回復意見,搞得哈雷福德三天兩頭就往使館跑。龔照瑗為何沒有反應,宋育仁無暇去想,他想的是如何將哈雷福德的方案,升級為一個更有威力的版本——直接襲擊日本本土。

其時,日軍重兵雲集於渤海灣,正在竭盡全力攻打北洋水師最後的要塞威海衛,本土則頗為空虛,若是能在短時間內組建一支軍隊,襲擊其重要港口如長崎,造成相當破壞,再沿日本海岸一路襲擾,則可嚴重干擾日軍之後勤,同時讓其朝野大恐,迫使日軍分兵回援,戰局或因此有逆轉之機。

然而宋育仁不過一區區參贊,以他的身份和許可權,如果將此想法按照大清官場的程序與規矩,寫成公文,層層上報,得到批閱同意的可能性相當低,時間也十分漫長,漫長到可能要等到戰爭結束。

這個曾被人諷為「書獃子」的四川人,猛然間萌生了一個極其大膽的念頭——以清廷駐倫敦使館代理公使的身份,假稱有「朝廷密旨」,尋求外國財團支持,借款募兵選將購艦,奇襲日本長崎!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宋育仁就按照自己的計劃,尋到了美國退役海軍將領傑普森、英國候補議員安傑華特、北洋水師前總教習琅威理等人作為「合伙人」,並議定以澳大利亞商會名義,購買艦船十二艘,招募兵員兩千人,編成一支艦隊,從澳大利亞出發,直攻日本長崎。

至於最關鍵的資金部分,則由傑普森拉進來的英國康迪克特銀行承擔,總額兩百萬英鎊。宋育仁以清廷代表身份,與格林密爾銀行訂立借款密約,然後由後者轉款至康迪克特銀行,以繞過英國「局外中立」的限制。

1894年的兩百萬英鎊約等於2011年兩億英鎊。換算為人民幣,則約等於今天的二十億人民幣。

這是一場為國家民族而下的豪賭,一旦事敗,人頭落地那是分分鐘的事情。

可嘆清廷之陸海軍,卻以遠遠超乎宋育仁想像的速度在敗退,清廷當局又以他所不能想像的軟弱無能,圖謀乞和日本,斷送山河。

1895年3月17日,威海衛陷落,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在此之前,清廷陸軍已在遼東戰場一敗塗地,山海關告急。在此之後,日本海軍襲擊澎湖,進逼台灣省。

此時,宋育仁已將清廷駐俄公使王之春等人「拉下水」,並剪去髮辮,穿上洋裝,登上所購艦船,準備隨軍出征。出征之前,他還是想了一個「保險之策」,即向「南洋」發電請示,並求得其支持。

此處所謂「南洋」,史料並未明言是何人,按照當時清廷朝中大員所轄區域推斷,此人當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張之洞。

史料記載稱,張之洞得聞此驚世奇謀後,回電曰:救時要策,欣躍欽佩,已即刻電奏,惟前數日總署複電雲,此事緩辦。這個回復等於說:算了吧。

宋育仁推測,此事不得行之的主要原因,非在於其過於「驚世」,而在於清廷已決意以割土賠款為代價乞和於日本,容不得還有興師起釁,「破壞和議」之事。

但他依然沒有放棄,此後還為「南洋」出謀劃策,解台灣省之危局。他那位「述職完畢」的頂頭上司龔照瑗到達倫敦後,對於宋育仁在主持工作期間所為之事,出人意料的平靜。隨後不久,宋育仁解職歸國。

清廷方面,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靜,並未追究假稱朝命之事。宋育仁在歸國途中,將此事前後,寫成一文名為《借籌記》,張之洞等人名號赫然立於其中。後人推測,其中涉及許多大員,甚至還有來自於光緒皇帝的電文,要是追究起來,豈是殺宋育仁一人就可以「結案」的?那麼不如不查,就此塵封。

突襲日本本土,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要解決——有奇兵可用嗎?答案是沒有奇兵可用。既然水師不堪大用,那麼就外購艦船、招募兵員如何?

此為宋育仁所提方案,也是當時許多人所想,比如張之洞。這位在甲午戰爭爆發後三月之際,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封疆大吏,赴任之後,就開始著手進行一個「新南洋水師計劃」,即從南美購艦,募兵兩千人,加上南洋水師可堪一用的戰艦,組成一支遠洋艦隊,突襲日本本土。與宋育仁之計劃基本一致,這大約也是後來兩者會暫時走到一起的原因所在。

張之洞的計劃在台灣省巡撫唐景崧的建議後,修正為利用客輪改裝為戰艦,加上南洋水師艦船,招兵萬人,突襲日本本土的版本,費用控制在三百萬兩白銀左右。

但直到戰爭結束,這個計劃也沒有付諸實施,始終停留於紙上談兵的階段。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吆喝著要賣軍艦的國家,忽明忽暗,遲遲不肯完成交易,英國後來還以「局外中立」的名義,拒絕出售軍艦。

唯獨宋育仁,身處異域他鄉,以一書生之力,籌款購艦募兵,竟將突襲日本本土之謀,推動到了只要清廷一聲令下,就可以揮戈進擊的程度。

當時日本海軍主力完好,有戰艦三十餘艘,北洋水師已滅,正集中於台灣省方向,宋育仁之師若出征,勝率誠然不大,但至少可對日本形成相當程度的牽制與干擾,對台灣省人民的自救戰爭有極大的幫助。加上軍中官兵都為洋人,那是日本當時還不敢刀槍相向的對象,如果人家殺到長崎來,怎麼辦?彼時英法德意俄等列強早已對這場戰爭有干涉之意,正欲打壓日本,宋育仁之師,正是一個製造干涉借口的好機會。

所以,成敗未知。可嘆,清廷不用。兩百萬英鎊,當時大約等於一千萬兩白銀。清廷卻寧以兩億兩白銀的天價,加上台灣省等土地,換一個屈辱的和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十八班兵器,古人打仗其實都不用
國共內戰中唯一未遭殲滅的國軍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