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北京大學劉穎等10位科學家獲得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北京大學劉穎等10位科學家獲得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4 月 29 日,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歐萊雅中國共同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10 位在醫學、生物學、地球科學、航天科學等各科研領域中表現卓越的科研女性獲得了這一獎項。

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人、「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入選人與領導嘉賓合影

10 位最終獲獎的青年女科學家分別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免疫功能檢測分析平台主任、研究員馬瑜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牛書麗;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小華;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西北工業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教授楊慧;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曉丹;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口腔科主任、口腔學教研室主任、教授陳莉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授趙維蒞;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袁媛;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研究院研究員魏詩卉

此外,5 位年輕的博士和博士後入選 2018 年度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吉林大學在站博士後王麗麗、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白蕊、鄭州大學在站博士後楊琳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在站博士後姚菊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站博士後梁倞

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獎者介紹

馬瑜婷

1984年2月出生,籍貫安徽省,博士學位,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協和醫學院博導。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5年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其研究選擇「應激與腫瘤免疫調控」這一全新角度,從理論上系統性探索了腫瘤治療過程中細胞應激、精神應激對抗腫瘤免疫的調控機制;從應用上發現並驗證了增強腫瘤免疫原性、克服腫瘤異質性,打破免疫忽視、耐受、抑制性微環境的新型治療靶點和策略,以及相關預測或預後生物標誌物。

牛書麗

1975年8月出生,籍貫河南省,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牛書麗長期從事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研究,在青藏高原若爾蓋地區建立了「紅原高寒草甸定位研究站」;通過對全球控制實驗的整合研究,率先提出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的基質調控假說和研究思路,構建了氮循環模型的評估體系,解決了氮循環過程難以準確模擬的理論難題。

劉小華

1977 年11月出生,籍貫湖北省,博士學位,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劉小華在手性胍等有機催化劑和配體的設計合成、 高效高選擇性的不對稱催化新反應方面做出了創新性和系統性的成果,發展了一系列新型胍-醯胺化合物,並將其作為雙功能手性小分子催化劑,實現了一些惰性底物參與的不對稱反應,建立了多種多官能團、多手性中心手性化 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擴展了開鏈胍類催化劑在有機小分子催化中的應用。

劉穎

1984 年1月出生,籍貫河北省,博士學位,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14 年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在細胞應激和 RNA 干擾兩個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績,發現了調控細胞感知氨基酸水平的新蛋白KLHL22,揭示了該蛋白在衰老和乳腺癌發生中的重要作用,發現了由組蛋白和DNA 甲基化介導的線粒體應激的跨代遺傳,證明二型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直接作用於溶酶體途徑進而延緩衰老,提出了細胞存在對線粒體功能進行監察的新概念,並利用全基因組篩選發現了參與線粒體應激的新基因。

楊慧

(圖中左一)

1981 年6月出生,籍貫山東省,博士學位,西北工業大學教授。2017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揭示了特殊環境下人體重要組織器官(如腦、眼球、肺等)免疫損傷與修復機制並建立了生物力學模型進行預測分析;揭示了體外三維力學微環境對免疫細胞功能調控的分子機制並建立了數理模型;揭示了空間微重力環境病原微生物的變異機制、建立了特殊密閉環境紙基微流體即時檢測技術和裝置,推動了國防軍事領域的實際運用和產業化推廣。

張曉丹

1973 年9月出生,籍貫吉林省,博士學位,南開大學研究員。科技部「十二五」863 計劃(項目首席專家)入選者,2016 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從事硅基太陽電池研究工作16 年,主持並完成973、863 和國家基金在內的18 項項目(課題)。構建並實現了低電光損失同時兼具光譜分配功能的新型隧穿結,拓展了半導體器件隧穿結理論;提出有效調控太陽電池界面特性的新方法,豐富了薄膜半導體器件界面工程理論;提出雙功能層製備功能薄膜的思想,製備出了新型透明導電薄膜。主持研究成功世界第一塊效率14.58%(NREL 測試)非晶硅碳/非晶硅/非晶硅鍺/微晶硅四結疊層太陽電池,同類電池國際最高效率。

陳莉莉

1974 年出生,籍貫湖北省,博士學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口腔科主任。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項目支持,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在多個國家重大項目支持下,建立畸形防治「產—學—研—用」研究及臨床轉化平台,實現整體技術突破和臨床推廣。圍繞「頜面畸形最佳治療時機」,創立「頸椎骨齡定量分期法」(QCVM),準確評估頜面生長發育階段,明確矯形治療最佳時機,預防嚴重骨性畸形的發生, 是口腔正畸、正頜領域的重要突破。圍繞「畸形高效修復」,闡明頜面組織生物節律特及生物節律對頜骨生長的調控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頜 面畸形生物時辰治療理論,開創頜面畸形預防與修復新策略。

趙維蒞

1973 年8月出生,籍貫上海市,博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主治醫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入選者。趙維蒞聚焦中國高發侵襲性淋巴瘤,創建分子分型新體系。揭示瀰漫大B 細胞淋巴瘤(DLBCL)的4 類鈣信號分子異常、外周T 細胞淋巴瘤Ras 相關係列miRNAs,以及NK/T 細胞淋巴瘤(NKTCL)膽鹼代謝為主的特徵性代謝譜的關鍵作用機制;創建適合中國患者的分子分型體系,完善淋巴瘤精準病理分子診斷新技術;牽頭完成中國首個DLBCL 免疫化療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臨床研究和國際首個NKTCL 針對代謝組學異常的靶向治療臨床研究,患者2年無進展生存率分別提升10%和16%。緊扣淋巴瘤細胞生物學行為,發現化療耐葯新靶點;針對淋巴瘤致病關鍵信號通路,應用靶向治療新策略。

袁媛

1980年9月出生,籍貫陝西省,博士學位,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首批中科院特聘研究員,首批陝西省特支計劃領軍人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首批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主要關注高維視覺數據的有效獲取、表達、分析、重構等關鍵問題。針對高維視覺數據(圖像/視頻/高光譜)因海量、高維、多源、高冗餘等特性引發的難題,實現高信息熵及低冗餘前提下的簡約表達;挖掘有效特徵表達與視覺關注間的映射機制;提高了數據表達在探測和檢測等工程應用中的語義監測性及智能化水平。

魏詩卉

1978 年7月出生,籍貫山東省,博士學位,火箭軍研究員研究員。全國博士後科技基金-面上基金二類資助獲得者,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培養對象。長期在科研一線從事制導控制技術研究,負責了多型導彈控制系統戰標論證與關鍵技術攻關,取得多項原創成果。在慣性技術領域,突破50 年來傳統技術理念,在國內率先提出了「三自」捷聯慣組總體技術方案,創新了動態條件下高精度自標定和自對準技術,擺脫了慣組測試對高精密測試條件的依賴,解決了導彈整貯整測和快速發射的重大技術瓶頸。在導彈制導精度研究方向,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關於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歐萊雅中國於2004 年共同設立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萊雅集團設立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在中國的延伸,是中央批准設立的唯一面向廣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獎項。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定位和宗旨,就是選拔培養我國在基礎研究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國際化女性人才,關注、支持女性科技工作者,鼓勵、吸引更多的女性進軍科技創新,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已評選表彰了15 屆,共有134 名優秀女科技工作者獲獎,已成為我國發現和舉薦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的一個重要平台。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設立於 2015 年,是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在中國的發展和延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的定位和宗旨,就是發現和培養處於博士或博士後研究階段、從事基礎科學或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女科技工作者。目前已開展了4 屆,共有19 位女性博士或博士後獲此計劃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清華大學新規: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
SpaceX龍飛船測試發生意外,現場濃煙滾滾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