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解碼2:低頻有什麼用?耳機一定得動次打次才好么
[PConline 雜談]買耳機,首先看的是什麼?J2台想起讀高中的時候跟一個女同學(不要想歪)說過要攢錢買耳機,女同學第一反應就是「你是不是要買某B品牌的重低音款」?!似乎在大眾認知中,買耳機就一定要「低音勁(猛)」。直到之前一段時間,J2台在逛貼吧的時候還看到網友清一色點評某款耳機夠「勁」,當然這裡說的是不是「低音勁」就不太清楚了。
為什麼大家買耳機會首先留意低音?
這裡首先要跟大家闡述一個事實:其實人耳對高低頻的感知並不是很敏感,試著想想,我們在平常聽到的大部分聲音都是集中在幾百赫茲到1KHz的中頻(比如動物吼叫、人聲和樂器聲等等),而不是200-500Hz的中低頻和20-200Hz之間份的低頻音,就不難理解低頻為什麼不那麼容易被感知的,出現不多當然不敏感啦。
然而矛盾的是,我們卻希望耳機的低音要好。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我們本質上對低頻的要求不高,卻主觀地希望耳機能夠演繹出更多的低頻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先來了解一下人體結構。雖然人耳的聽閾是在20-20KHz之間(注意,不是只能感受到這個範圍喲),而低頻的範圍則是在20-200Hz之間,屬於不那麼容易聽到的部分,但其實身體的其他部分,例如骨骼,是可以感受到低頻的能量感的。同時,為了迎合當下電子舞曲和搖滾樂低頻量越來越大的趨勢,一些耳機在低頻上的調音也變得更加激進,低頻的量也會更大。
雖然低頻量大了,會讓大家覺得更high,但這並不代表這個低頻就是健康的。怎樣才是一個健康的低頻?首先,我們要明白低頻在音樂整體中是起怎樣的作用。
低頻的作用有這些
很多人都會用「動次打次」來形容低頻,這的確沒錯。低頻會讓我們感受到音樂的節奏感,這是通過力度和彈性來呈現的。舉個例子,我們經常會在流行音樂中聽到有架子鼓做鋪墊。敲擊鼓皮產生的節奏性,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音樂的律動,進而讓我們更好的感受到歌曲的節奏。
這種節奏感不僅對我們日常的聆聽產生影響,而且也對現場表演的歌手和樂手有所幫助。當年J2台在大學時有參與樂隊演出,上台之後就是靠抓節奏點防止演唱時掉拍。因此,無論是聽音樂還是現場表演,清晰的低頻彈性,下潛,回彈,都是相當有必要的。特別是近年EDM盛行,喜歡搖滾樂的群體本來也不少,優秀的低頻表現也是很多朋友所期待的。
除了表明音樂的節奏感,低頻還能表現出音樂的基本旋律。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低頻不就是「動次打次」,還能表現出音樂的基本旋律嗎?說到這裡,有學過吉他等撥弦樂器的朋友可能會想起「根音」這個名詞。任何一個和弦,都有它的根音,根音和旋律音之間有著莫大的關係。
這裡舉個專業點的科學例子說明。來自西悉尼大學的Tomas?Lenc等人曾經就做過有關「低頻與節奏感」的實驗。最終結果表明:低音對節奏的神經加工過程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可以提升個體對節奏的神經表徵。低音會選擇性地增強與節奏和節拍相關頻率的神經活動,為誘發感覺運動同步提供了神經基礎。簡單通俗一點來說:人體會不自然的跟著節奏hi起來。
在這裡舉一個J2台在測試耳機時常用的例子:周杰倫《葉惠美》專輯中的最後一曲《雙刀》,其中的一段間奏就是一段相當漂亮的貝斯獨奏。好的耳機能夠分辨出貝斯彈奏的旋律,甚至有樂手在自己面前撥弦的感覺。如果耳機的低頻只是一味追求量感,那麼這段貝斯的旋律就會聽的不太清楚。
所以,衡量一款耳機低頻好不好,其實是要分兩個方面:一方面,耳機對音樂低頻的彈性,下潛,回彈是否能準確還原;另一方面,耳機是否依然能讓人分辨出清晰的音高和頻率。要滿足這兩個需求,除了要看單元的素質之外,和廠商的調音思路都有一定的關係。
低頻太強會怎麼樣?轟頭、聽久容易累
某些耳機產品,我們帶上之後會覺得低音很重,聲音發悶,除了低音之外其他的音樂元素都聽不大清楚,這就是很多燒友口中的「掩蓋效應」:由於聲音是一個整體,加上低頻對音樂的根音有關聯,所以如果耳機的低頻量過大,不僅會影響到低頻的表達,還會影響到耳機的中頻和高頻表現。
因此,廠商在設計耳機時,不僅要考慮低頻的下潛,還要考慮低頻的量感是否會對其它頻段,甚至是聲音整體和聲場造成影響。已經停產的索尼XB頭戴耳機系列,就是一款既是「低頻轟炸機」,又沒有對耳機的中高頻產生明顯影響的成功耳機產品。
玄學總結:低頻是一把雙刃劍
在未深入了解低頻對聲音整體的影響之前,很多朋友可能都會覺得低音只要震撼,有感染力就可以了。但事實上一個好的低音,不僅要符合上面提到的節奏感和旋律感的要求,而且還要對聲音整體起烘托作用,卻不破壞整個聲音的整體。因此,要選擇能演繹出符合自己需求低音的耳機,還是帶上自己常用的設備和音樂,試聽之後再做決定。
※4月24日早報:魅族年度旗艦16s發布;三星公布初步調查結果
※巴黎聖母院燒毀後 這公司居然趁機做出這種事
TAG:太平洋電腦網PCon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