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將恐懼症」讓大宋軍人硬生生憋出內傷
【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有人一直覺得大宋弱,老是受外人欺侮,動不動就納貢求和,搞得就跟孫子似的。雖然事實也確實如此,但這筆賬不能算在大宋軍人的頭上,只能算在大宋統治者的身上,為什麼呢?
因為大宋並非不能打,大宋的軍人反而作戰能力特彆強,只是他們的統治者得了一種時下流行的職業病,叫做「武將恐懼症」。凡是武將立了點功的,就得將他們牢牢摁死,以免他們繼續坐大,這樣一來,再厲害的武將也別想有什麼大的作為,因為你沒有這樣的舞台。
像這樣的例子很多,什麼楊業啊,王彥啊,魏勝啊,如果放手讓他們去做,結局說不定會讓大家大開眼界!
按金庸先生的武林絕學來說,宋朝的軍事就像練了「七傷拳」,每次作戰的時候,自己多少也要受點兒內傷,不然這樣不平衡。在大勢平衡的前提下,如果把敵人完全打倒,自己受的傷也就越多,這樣對自己也不利,所以適可而止就是大宋王朝的武學宗旨。這種理念也直接將大宋的軍人憋出了內傷。
我就搞不明白了:漢唐同樣有那麼多藩鎮,它們不一樣強勢霸道並存活了幾百年么?怎麼到了宋朝就變得無解了呢?
宋朝用文控制武這條路子是走對了的,包括現在也是,因為軍隊是具有強大殺傷力的,如果不加以限制,任其發展,一旦失控後果將不堪設想。這就像原子彈,掌控得好可以促進世界和平,掌控得不好可以將人類自己毀滅。
特別是宋初,剛從五代十國走出來的人們害怕了武將造反,所以適當限制武將是很有必要的,「杯酒釋兵權」就是很好的做法。
但隨著和平的到來以及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這種政策就應該做適當調整了,因為畢竟當時大宋周邊還有強大的遼,以及西夏、吐蕃、大理、大瞿越等政權,國防力量不能有絲毫鬆懈。
而大宋似乎在「右文抑武」的道路上一直走到了黑,他們搞的財、權、政分離雖然是很正確的,這樣可以保證地方節鎮不能專權於一身,但大宋的文人卻忽略了軍隊建設的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軍隊的忠誠度,也就是軍隊的精神文明建設。
我想愛國精神不是今天才有的吧?從古至今頭都提倡忠君愛國,沒有哪個朝代不重視民眾的忠誠度。
然而,宋朝卻只重視文人的忠誠度,待遇和福利堪稱古今罕有,而對於武將,卻是完全相反的政策。你可以從宋朝的從軍制度以及文舉、武舉生的人數比例,和他們今後的出路看得一清二楚:
什麼「賊配軍」啦,臉上刺字啦,「榜下擇婿」也不關武進士的事,就業前景文進士具有壓倒性優勢,民間輿論是:從武沒有前途,從文才一片光明。
這就是宋朝官方對於民眾價值觀的引導,你覺得軍人會死心塌地地為大宋效忠么?有肯定有,比如那幫拿著高工資,只佔坑不做事的禁軍兵痞,有錢供著他們也許還會假裝比劃兩下子,一旦沒錢拿,他可就是那幫只會逃跑或者搶掠百姓的亂軍。這樣的軍隊即便人數再多、裝備再好,他能打敗敵人么?
而那些真正有心報國的人,更只有仰天長嘆: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註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兩次「黃袍加身」,趙匡胤從吃瓜群眾變身男一號
※幾位「滅佛」的皇帝為什麼都這麼短命?折壽么?
TAG:蜀山筆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