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Cover:霓虹燈是 20 世紀的標誌,它的興衰是時代的映射

Cover:霓虹燈是 20 世紀的標誌,它的興衰是時代的映射

化學家拉姆塞在 1898 年發現了注入真空管的稀有氣體可以導電並發出紅光,他將其命名為氖氣(Neon),另一層意思是「新」。接下來的十年,法國工程師喬治·克勞德基於這個原理髮明了包裹著氖氣、可通電讓其發光 1000 小時以上的玻璃管——霓虹燈開始點亮大都市的夜空。

克勞德在 1910 年的巴黎車展上讓霓虹燈首次亮相,40 英尺高、裝點大樓外表的燈光散發出紅橙色的光芒,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因為它並不能產生和標準燈泡同色的光,也無法用於室內,最好就是用在商業領域和街頭招牌上,克勞德認為這不會對白熾燈產業造成衝擊。

第一家亮起霓虹燈的店是巴黎的一家理髮店,接著便擴散到影院和夜店。隨著交易細節的走漏和克勞德所擁有專利的過期,霓虹燈開始以更快的速度席捲城市,一天 24 小時都在將城市天空變成動感閃耀的彩色光點。巴黎的文化氣質又讓它和霓虹燈天生一對——彼時,畢加索的立體主義正收穫震驚與稱讚,可可·香奈兒在重塑時尚守則,德彪西背離正統類型的音樂讓人興奮,嶄新的藝術和新鮮又閃亮的霓虹燈結合,將歐洲和世界文化帶進了新時代。

此後它漂洋過海,在 1933 年的芝加哥世紀進步博覽會上現身。而 1939 年的紐約世界交易會上,霓虹燈裝點了一個巨型招牌,上面寫著「未來」(futurama),照亮的是名為「明日世界」,是通往通用汽車公司的展台;30 多年後,科幻作者們把霓虹燈寫進了賽博朋克小說,之後也讓它成了該類別改編影視的標誌性背景,因為它在同時展現了繁榮、未來感、貧富對比和讓人目眩的不確定性。

除了在商業領域變得極有價值外,霓虹燈還充當了政治宣傳的助力。蘇聯在 1960 年代實施了東歐首都的「霓虹燈化」,以模擬西方城市的繁華,或者可以稱之為「比拼」。在華沙這樣的地方,商業性的店鋪十分罕見,所以接受裝飾的便是公共樓房。因而當蘇聯公民環顧周遭,他們不僅能看到傳統的政治海報,也能被西方大都市夢幻般的霓虹燈光包圍。

不過也在差不多同時,西方的霓虹熱已經漸漸消退了,因為更廉價的替代品——塑料和熒光招牌登場。而 1970 年代全世界經濟都不景氣,曾經開著霓虹燈的店鋪生意不好,沒有精力和財力再去保養燈泡,或是買一組新的更換,所以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顯得越來越陳舊、破敗。曾經頗具未來感的形象,如今已經過時又髒兮兮。

作者觀察到,霓虹燈仿若一個承載著過去的漂流瓶(或是時空膠囊),就像它用玻璃管裹住了通電氣體那樣。它為人們傳達了來自一戰前的信息,又親身經歷了這個世界的一切變化。在今天,它們就如同很多歐洲首都,介於垃圾場和博物館之間。

但是,霓虹燈也在一定程度上迎來了復興。它不可被大規模生產,意味著每一件都類似於個人所做的藝術品,新潮的酒吧和餐館又拾起了霓虹燈做招牌和店內裝飾的主意,藝術家對其也自有辦法。如果它仍能捕捉到近未來的神秘氣質,也許霓虹燈還不算過時。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為了讓材料更環保,設計師展示向日葵作為新型材料的潛能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