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神烏傅》是一篇以鳥為題材的民間故事,採用了擬人的寫作手法。故事描述雌鳥為了保衛自己的巢舍而與盜賊鬥爭,還描寫了因鬥爭受重傷的雌鳥在臨死前關心雄鳥未來生活的情景,寓意非常深刻,在當時的西漢晚期不失說教作用。《神烏傅》在寫作中使用了較多的通借字,在篇名中就以「傅」假借了「賦」字。

首簡頂部書寫隸書標題《神烏傅》,是我國最早的四言俗賦,比曹植的《鷂雀賦》早約 200 年。此傅(賦)的書法價值也堪稱一絕,用筆奇麗,神采飛揚,字字若行雲流水,又蘊含古樸凝重。從中可確證章草的產生最遲應在西漢末期。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

尹灣漢簡《神烏賦》補譯介

劉奉光

1993年2月至4月,連雲港市及東海縣博物館考古隊發掘了江蘇省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的漢墓群,其中M6號墓出土簡牘近6萬字:其竹簡133枚,文字內容為《起居記》、《刑德行時》、《行道吉凶》、《神烏賦》;其木牘23件,文字內容為集簿、東海郡屬縣鄉吏員升遷簿、東海郡吏員考績簿、永始四年武庫兵車器集簿、神龜占卜法、元延元年至二年歷譜、元延三年日書、衣物疏、賻贈名簿等。另有M2號墓出土遣策木牘一件。根據多片木牘上所記年代「永始二年」、「永始四年」、「元延元年三月十六日」及《起居記》,可以確定M6墓主下葬時間為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根據木楬和遣冊文字,可知M6墓主為師饒,字君兄,官東海郡卒吏、五官掾、功曹史。

尹灣漢簡最有文學價值的是《神烏賦》,今據諸家釋文,一次性簡化楷定全文如下。其【 】內文字乃拙人文學性臆補,專為貫通文意而設,不足考據。

惟此三月,春氣始陽。眾鳥皆昌,蜇蟲彷徨。【環】飛之類,烏最可貴。其性好仁,反哺於親。行義淑茂,頗得人道,今歲不祥,一烏被殃。何命不壽,拘罹此咎。欲循南山,畏懼猴猿。去危就安,自托府官。高樹輪囷(qūn),枝格相連。府君之德,洋溢不測。仁恩孔隆,澤及昆蟲。莫敢摳去,因【栗】而處。為狸狌得,圍樹以棘。

道作宮【室】,雄行求材。雌往索菆(zōu,麻桿),材見盜取。未得遠去,道與相遇。

「見我不利,忽然如故。【我見】發忿,追而呼之:『咄盜還來,吾自取材,於彼深萊。趾脛【鱗裂】,毛羽墮落。子不作身,但行盜人。雖就宮【室】,豈不怠哉?』」

盜鳥不服,反怒作色:「【山崛海】涌,家姓自【此】,今子相意,甚太不【是】。」

亡烏曰:「吾聞君子,不行貪鄙。天地綱紀,各有分理。今子自已,尚可為士。夫惑知返,失路不遠。悔過遷臧,至今不晚。」

盜鳥【勃】然,怒曰:「甚哉!子之不仁。吾聞君子,不【臆】不【疑】。今子【狂妄,罪及無辜。夫惑知返】,毋【自】得辱」。

亡烏怫然而大怒,張目揚眉,奮翼伸頸,嚷而大【呼】:「【慣偷屢屢】,乃詳車簿。汝不亟走,尚敢鼓口。」遂相拂傷,亡烏被創。隨起擊耳,昏不能起。

賊【鳥】捕取,系之與柱。幸得免去,至其故處。絕系有餘,紈樹【拘束】。自解不能,【猝】上【縛】之。不【得弛松】,【縛】之愈固。

其雄惕而驚,拂翼伸頸,比天而鳴:「蒼天蒼天,視彼不仁。方生產之時,何與其【難】!」顧謂其雌曰:「命也夫!吉凶浮桴,願與汝俱」。

雌曰:「佐子佐子」!啼泣疾下:「盍【慮及】家!【我死而】已。【養】子【教子】,我【將】不【及】。死生有期,各不同時。今雖隨我,將何益哉!見危授命,妾志所持。以死傷生,聖人禁止。疾行去矣,更索賢婦。毋聽後母,愁苦孤子。《詩云》:『云云青蠅,止於桿』,【譏曰】『君子,毋信讒言』。懼惶向論,不得極言」。遂【縛】兩翼,投於污廁。肢躬折傷,卒以死亡。

其雄大哀,躑躅徘徊。徜徉其旁,涕泣縱橫,長【吁】太息。憂懣【號】呼,毋所告訴:「盜反得免,亡烏被患」。遂棄故處,高翔而去。

傳曰:「眾鳥罹於羅網,鳳凰孤而高翔。魚鱉得於笓笱,蛟龍蜇而深藏。良馬仆于衡下,騏驥為之徐行。鳥獸且相【擾】,何況人乎!哀哉哀哉!窮通其災。誠寫懸,以意賦之。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哀」,此之謂也。

《神烏賦》

其譯文為:

時在三月,

春色漸濃。

眾鳥歡唱,

蜇蟲始動。

飛禽之類,

烏鴉可敬。

其性孝仁,

哺養老親。

情義厚重,

似有人心。

今年不吉,

一烏傷亡。

為何短命,

糟此災殃。

想去南山,

害怕猴猿。

避危就安,

築巢府間。

樹如穀倉,

枝葉相連。

府君恩德,

深不可測。

仁恩隆重,

惠及鳥蟲。

不敢驅逐,

壘窩栗樹。

為防狸性,

圍樹以荊。

說要建宮,

雄烏覓材。

雌烏求料,

見樹被盜。

盜末遠去,

與雌相遇。

"盜烏見我,

先慌後定。

我憤我怒,

追趕呼籲:

"盜還我材!

我勞我得,

取自篙萊。

腿腳鱗裂,

羽毛脫落。

你不勞身,

盜取它人。

雖居宮室,

豈可安息""

盜鳥不服,

惱羞成怒:

"山海伊始,

家即在此,

看作之意,

荒謬悖理"。

烏鴉嘆曰:

"吾聞君子,

不貪不鄙。

天地王法,

各循其理。

今你自新,

仍為高十。

迷途知返,

回頭是岸。

棄惡從善,

於此不晚。

盜鳥忿忿,

咆哮怒罵:

"你太不仁。

吾聞君子,

不猜不疑。

你卻狂妄,

冤枉鄰里。

趕緊回去,

莫討苦吃!

烏鴉憤怒,

揚眉張目,

伸頸騰飛,

大嚷大呼:

慣偷屢屢,

紀錄在簿。

你不快走,

竟敢還口"。

遂相搏殺,

烏鴉敗下。

盜鳥再擊,

致其昏迷。

烏鴉被捕,

繫於樹權。

幸得逃脫,

掙扎回家。

繩索長亂,

纏於樹枝。

不能自解,

飛則縛之。

無法鬆弛,

愈緊愈急。

雄烏驚悉,

伸頸拂翼。

上下鳴叫:

"蒼天神忯(qí),

彼不仁義。

春生萬物,

何難我妻!"

痛告雌烏:

"此乃命矣!

吉凶流浪,

與你一起"。

雌烏哭訴:

"撫育孩子!"

血淚啼泣:

"何不慮家!

我已將死。

養子教子,

我將不及。

死生有期,

各不同時。

今雖隨我,

將有何益!

臨危授命,

賤妾心意。

以死傷生,

聖人禁止。

疾速飛去,

再尋賢妻。

毋偏後母,

委屈孤子。

《詩經》有言:

"云云青蠅,止於桿",

譏諷"君子,

勿信讒言"。

惶恐議論,

難盡言傳"。

遂束兩翼,

自投污泥。

肢折體傷,

終以死亡。

雄烏大哀,

左右徘徊。

輾轉其側,

涕淚滿懷,

長吁短嘆,

難於割愛。

憂憤號呼,

無處訟訴:

"盜烏逍遙,

亡烏含屈"。

遂棄舊巢,

攜子而去。

傳日:

眾鳥被網羅捕獲,

鳳凰孤傲高翔。

魚鱉被笓笱禁鎖,

蛟龍潛伏深藏。

良馬死於車下,

騏驥漫步遊盪。

鳥獸且爭利鬥毆,

何況人為財亡。

可悲啊可悲!

過分追求必遭殃。

誠心寫作懸掛,

志意附於文章。

曾子曰:

"鳥之將死,

其鳴哀",

實指此事。

此賦649字,創作於西漢後期之前,早已亡佚,今幸復得,為中國俗文學史補寫了光輝篇章。

此賦的思想意義在於,它揭示了大千世界弱肉強食的普遍原理,警示人們在強敵面前要躲避退讓,委曲自保,否則便可能招致災禍。其結尾評傳則將此思想升華於道家範疇,主張人要學習鳳凰、蛟龍、騏驥,藏鋒不露,與世無爭,於淡泊清靜中追求自我的安逸與高雅。這是在戰亂不息、痛定思痛後的總結和創意,是人類收斂型文化的典範。對於革命運動,它是一個反悖;對於守成事業,它是和平、安定、團結的箴言。

此賦的藝術成就是簡明通俗,寓教於事、情。它不追求漢大賦磅礴恢宏的氣勢,也不拘泥《詩》、《騷》典雅精巧的文筆。它只是樸實無華的順口溜,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其末尾說:「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哀』,此之謂也」。就此看來,它應產生於春秋時代曾子之前的民間,未登大雅之堂,卻一直在口述傳抄。它為墓主所深愛,引為座右銘,生死為伴。由此看來,其價值不下於雷同文獻《詩·召南·鵲巢》、敦煌出土變文《燕子賦》、《詩·豳風·鴟鴞》等等之下。

正在南京博物院舉行的《江蘇國寶展》上,有一組竹簡讓人驚嘆,隔著玻璃罩,人們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竹簡上的文字,甚至連筆鋒都清晰可辨。這組竹簡就是《神烏賦》,它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神烏的性格和悲慘故事。雖然專家們一直擔憂竹簡上的文字有一天會消失,但2000多年過去,竹簡上的文字依舊完好。

1993年2月底的連雲港春寒料峭,而地處黃海之濱的東海縣尹灣村的村民卻在汗氣騰騰地忙活,他們爭相在村子西南兩公里外的龍王廟的一處高嶺上開挖。原來,當地民間盛傳,三國時期劉備之子阿斗,死後就葬在這其貌不揚的小土丘上,前人還專門為此在嶺上建了一座龍王廟,以供祭祀。「龍王廟發現阿斗墓」的傳聞不脛而走,村民紛紛趕去瞧熱鬧,原先空寂的高嶺人頭攢動。當地文化部門迅速組織考古人員,對墓葬群進行勘查和搶救性挖掘。他們發現地下共有6座墓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6號墓的簡牘。從尹灣漢墓中共出土簡牘157件,所載漢字約4萬。有考古人員這樣形容道:「剛開棺時只覺眼前一亮,淺色的竹簡上是黑色的毛筆字,好像剛剛寫就,墨跡還沒有干,憑直覺就感到這些竹簡不是一般的文物。」這批竹簡中,就有現在我們看到的《神烏賦》。

西漢時期的白話文《神烏賦》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漢俗賦,有專家認為,它是西漢時期的白話文,全文才664字,讀起來琅琅上口。烏在漢代是一種孝鳥、神鳥。賦上寫的是,陽春三月,一公一雌兩隻烏艱辛築巢,有一天,雌烏外出取材,回到家中,發現一隻盜鳥在偷盜她的材料,於是雌烏和盜鳥吵了起來,而且大打出手。結果,雌烏力氣不夠,被盜鳥打得遍體鱗傷。雌烏將死之際招來公烏,告訴公烏一定要找只好的雌烏,過下半輩子,同時還要把兩個孩子帶大……

連雲港市博物館副館長程志娟說,雖然竹簡上的標題是《神烏傅》,實際上「傅」是「賦」的通假字。通常我們知道的漢賦主要描繪宮廷和上層貴族的生活,辭藻華麗,手法鋪張,而《神烏賦》則相當於現代的民間故事,屬於俗賦的範圍。它比三國時期曹植的《鷂雀賦》早200多年,比敦煌俗賦《燕子賦》早400多年。也就是說,《神烏賦》把我國古代禽鳥寓言文學及俗賦的產生時間提前了200多年。墨跡為何沒有消失竹簡不比青銅器、玉器等物容易保存,上世紀90年代,專家專門對《神烏賦》進行了鑒定,雖然專家們都認為這是一件國寶,但都很擔憂竹簡上的墨跡會揮發掉。

出土至今,《神烏賦》上的文字依然清晰,但比剛出土時還是淡了很多。竹簡上的墨跡為何歷經2000多年沒有消失?程志娟道出了其中秘密:當年考古專家們把竹簡取上來的時候,發現它雖然已經被古墓中的泥水浸透,但竹簡表面有一層粘粘的東西,這種粘稠物成了保護膜。加上當年竹簡的擁有者對竹簡本身進行了特殊的處理,同時,2000多年來竹簡慢慢適應了古墓中的溫度、濕度以及酸鹼度,所以,竹簡上的墨跡並沒有隨著竹簡上的紋路而流淌,甚至連筆鋒都很清晰。在後來的脫水過程中,為防止竹簡起翹,連雲港市博物館又專門邀請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的專家們對它們進行了特殊處理,才使得它們被完好保存了下來。

作者署名難以辨認有專家說,現代出土的竹簡量很少,像《神烏賦》這樣完整的賦就更少,而且它是人們發現的最早的漢賦原物。當年,賦的作者在文章最後還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為免人們看的時候磨損上面的文字,還在賦的最後多加了一根竹簡。儘管如此,現在人們還是無法知道作者是誰。因為在該賦的最後一根竹簡上,平時一根竹簡豎著寫一行,但署了作者名的那根竹簡偏偏寫了兩行,而且字跡很小,難以辨認。

國寶檔案《神烏賦》竹簡:連雲港市博物館鎮館之寶。簡共計21枚,全篇664個字,每枚竹簡長23.5厘米,寬0.9厘米,厚0.3厘米,距今2000多年,是我國發現的最早漢賦實物。《神烏賦》從正文開始1~5支為編簡形式,其後,由於書性勃發,而一氣呵成,使編簡的形式變為書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