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科舉,為何中了探花比考上狀元還高興?原來狀元並不是最好的
科舉制在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相對公平公正的方式,科舉制雖然有它的缺陷,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卻是利大於弊的。通過科舉考試的人將會根據他們的成績獲得相應的官職和賞賜。
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在我們的印象中,最優秀的當然是狀元了,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所有參見科舉考試的人都會想要考上狀元,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相較於狀元,不少人更願意考上探花。
其實在科舉制剛剛出現的時候,探花這個詞並不是用來形容第三名的專屬辭彙,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朝,指的是及第慶典活動中的兩位年輕進士。我國古代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科舉考試中的前幾名選手要參加探花宴。
這個規矩最早出現在唐朝,探花宴指的是那些經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考中進士後舉行的一個隆重的慶典活動的一環。那些進士及第的人才會在杏花園與才子們聚會,還有皇帝和其他皇族眾人出席參加,這個宴會也就是他們結交人才的好時機。
每一名得以受邀參加探花宴的才子們,都可以在杏花園中挑選一朵自己最喜歡的花朵,其中最年輕最英俊的兩人將會被選為探花使,可以說是大大的榮耀。直到後來,探花逐漸演變成對第三名的專屬稱呼,但是探花代表的含義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原來狀元並不是最好的!科舉考試中最好的名次其實是探花!這也是為什麼古人中了探花,會比中狀元還開心的原因之一。狀元當然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但是探花就真的比狀元差么?要知道,科舉制最後的名詞可是皇帝選擇的。
一般來說,被選為狀元的那一個一定是成績最為優秀的,但是探花可不僅僅是要考試成績優秀,還要擁有出色的外貌才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個看臉的社會,就算你擁有出色的才華,但是你的外貌太過糟糕,別人對你的才華也不會想要去了解。
不僅僅是現代,就算是在古代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就比如大名鼎鼎的龐統,大家知道龐統才華其實相當出色,但是在初期的時候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就是因為他的外表。他一開始是跟著周瑜的,周瑜逝世後孫權因為他長相問題不肯重用他。
於是鬱郁不得志的龐統就跑到了劉備那邊,劉備也嫌棄他的長相,於是只給了他一個很小的官職,知道後來機緣巧合下發現了他的才華,這才開始重用他。由此可見,除了才華,外貌也是相當重要的,不要你有多英俊或貌美,但起碼你看上去要體面。
成為狀元只能說明你是一個相當有才華的人,而當上探花,則表明你是你一個既有才華又有一副好相貌的人。而且狀元作為第一名,一舉一動都被其他人盯著在,而探花的處境就好很多,所以很多人更願意當上探花。
參考文獻:《廣西文史》、《狀元、榜眼、探花的來歷》
※歷史上最真實的龐涓:一謀略可粉碎秦國,可惜生不逢時,遇上孫臏
※皇帝提出「死亡問答」,宰相冒死回答了4個字,皇帝晚年鬱鬱而終
TAG:洪荒之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