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漢末天下大亂,曹操孫權劉備結局會如何?答案出人意料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在當時,名將層出不窮,就算不了解三國的人,也能輕而易舉的列舉出,不下數十人;頂尖謀士也並非鳳毛麟角的存在,各個陣營,都有令人驚嘆之輩,這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除此之外,當時還湧現出了,不少真正的梟雄,例如率先禍天下的董卓;令其心驚的袁氏兄弟;最終將其手刃的呂布;以及最後成三足鼎立之勢的曹操、孫權、劉備。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其實英雄是每個時代都不可或缺的存在,真正能夠被亂世成就的,更多的是梟雄,尤其是能夠笑到最後的梟雄,例如,我們剛剛提到的,在大浪淘沙之後,三分天下的孫曹劉。既然,他們最終的成功,是亂世的產物,那麼如果沒能恰逢亂世,他們最終會如何呢?還能出人頭地嗎?還是只能泯然眾人矣?
這三人中,如果不是恰逢亂世,曹操的命運走向,是唯一有確切答案的。《三國志》注此《孫盛異同雜語》曰:「(曹操)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意思是說,曹操曾問素有知人之明的大儒許邵說,我是什麼樣的人,許邵回答,如果在盛世,你就是能臣,如果在亂世,你則會成為梟雄。這句話的後半句,已經被歷史驗證,那麼前半句有沒有依據呢?
如果細讀史料,我們就會發現,「子治世之能臣」,並非無稽之談——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表明他有成為能臣的實力。而隻身刺殺宦官張讓,杖殺蹇碩叔父等事,才表明了,在參與爭霸之前,曹操有成為治世能臣的心思。諸侯聚義討伐董卓時,他因袁紹等人的不作為而憤怒,以及他一統江北後,「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宣言,同樣是曹操有成為能臣之心的有力證明。更何況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踏出最後一步呢?因此,我們不難推斷出,如果沒有漢末天下大亂,曹操該會成為千古留芳的賢能之臣。
未及弱冠便坐鎮江東的孫權,如果沒有生逢亂世,命運的走向,應該與曹操差不多。畢竟比起亂世爭雄,他原本就更擅長政務。《三國志》記載:「時權年十為,以為陽羨長。郡察孝廉,州舉茂才,行奉義校尉」,也就是說,他年少時便能治理一方,並取得不錯的成效。其兄長孫策臨終前,也曾道「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可見,孫權也有成為成臣的能力。而他父親孫堅,自年少時便嫉惡如仇,一身正氣,下能隻身追殺海盜;上能憑孤軍與董卓較量。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孫權估計也不會走歪路,只能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能為漢室的忠臣良將。
那麼,號稱漢室後裔,在民間聲望極高的劉備,如果沒有生於亂世,命運會如何呢?小編認為,劉備最可能的結局有兩種——一種是割據一方,試圖擁兵自立,成為亂臣賊子;另一種則是成為紈絝,一生毫無成就。可能這樣的說法,很多人都會感到意外,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種可能性,即劉備會成為反賊。要知道,劉備從幼不凡,他還是稚子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大亂的趨勢,他便有了取代帝王的言論。而且年少時,不好讀書,經常結交遊俠,「年不爭附之」。要知道,他出身於涿郡,也就是經常受到少數民族騷擾的邊疆地區。如果他果然有異志,就算不通敵賣國,也可以試圖引發動亂,然後贏得當地百姓的支持,成為有實無名的土皇帝,甚至取得更大的成就。
至於第二種可能,就是劉備年少時的言論,純屬童言無忌,他結交遊俠,也沒有什麼深層次的考慮,只是瞎混而已。畢竟年少時的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是標準的紈絝形象。
通篇分析之後,這三大梟雄的另一種命運走向猜測,有沒有讓你大跌眼鏡呢?除此之外,你還有什麼其他猜想呢?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曹丕伐吳時,駐紮在白帝城的劉備,為什麼不趁機出手?原因不簡單
※關羽自視甚高,看不起馬超,為何被龐德戰平後,沒有惱羞成怒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