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萬印度大軍遭遇九百英國士兵,為何七萬印度人轉身就跑?

七萬印度大軍遭遇九百英國士兵,為何七萬印度人轉身就跑?

16世紀,歐洲殖民者完成了對美洲的瓜分之後,終於把目光轉移到了東方。東方的印度本來就是殖民者最初想要到達的地方,只不過哥倫布誤打誤撞發現了美洲,這才延緩了歐洲人抵達印度的時間。最先到達印度的殖民者是葡萄牙,其次是荷蘭和丹麥,最後才是英國和法國。然而殖民不分先後,不是說誰先來,印度就是誰的,而是看誰的實力更強,誰的拳頭更大,誰才能控制這塊土地。所以英法兩國雖然來得晚,但人家實力強,並不妨礙他們對印度的佔領。

印度位於東西方之間,是歐洲人到達遠東地區的必經之路,而且印度資源豐富,市場廣闊,英法兩國都想獨霸印度,但兩國實力又相當,於是一場爭鬥在所難免。幾番較量過後,葡萄牙,荷蘭等國先後出局,英法兩國通過外交手段,迫使他們簽訂協議,將他們的殖民據點,局限在了印度的沿海地區。而廣闊的印度內陸,則成了英法兩國囊中之物。接下來,誰能最先吞下印度,就要各憑實力了。法國本想按照對付印第安人的老辦法對付印度人,但卻在入侵海得拉巴土邦的戰鬥中,被印度人打敗,法國人只好灰溜溜的逃回了沿海的據點,狼狽的樣子惹得英國人一陣嘲笑。

相反英國人就非常明智,印度雖然落後,但也是文明古國,無論從社會制度來看,還是從軍隊的戰鬥力來看,都不是印第安人可以比擬的。當時的印度遍布著大小五百多個土邦,小的土邦當然不足為慮,但像海得拉巴,孟加拉這樣的大土邦,軍隊數量都在十萬人以上。而殖民者只有千人左右,如果再使用直接進攻的老辦法,那無異於以卵擊石。

所以,聰明的英國人開始轉變思路,採用收買內奸的方式,從內部瓦解敵人。英國人在南印度地區屢次得手,使得他們非常希望在富庶的孟加拉土邦故伎重演。不久後,孟加拉王公去世,給了英國人插手孟加拉事務的絕好機會。有英國人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法國人,在印度,英法兩國是天然的敵人,英國搞吞併,法國自然就要搞援助。

法國人向孟加拉土邦援助了53門法國大炮,法國人覺得,有了這些武器,英國人的奸計必定不能得逞,只是未曾想到印度軍隊中出現了內奸。英軍統帥克萊武帶著九百英軍登陸孟加拉後,收買了孟加拉土邦的將軍米爾·賈法爾,許諾事成之後,由他出任孟加拉王公。決戰當日,印奸賈法爾帶著七萬大軍外加四十門法國炮迎戰英國人,而英國人只有三千軍隊,九百英軍和臨時拉來充數的兩千多印度偽軍。見到印度軍隊的陣仗,克萊武一陣心驚,唯恐賈法爾失信,結果兩軍遭遇後,七萬印軍果然轉身而逃,克萊武這才徹底安了心。原來按照和英國人的約定,賈法爾在遭遇英軍後,馬上下達了全軍撤退的命令,後軍突然撤退,引發了全軍的大潰逃,結果七萬印度人四散奔逃,後面的英國人狂追不舍。此戰印度軍隊損失慘重,英國以微小的代價掌控了孟加拉土邦,並扶植賈法爾做了傀儡王公。英國人取勝後,一度非常傲慢,但其實這場戰爭,贏得並不光彩,因為勝利不是來自戰場,而是來自卑鄙賣國者的拱手相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言 的精彩文章:

古代印度頻繁遭遇外敵入侵,為何不在險要山口修築長城?
印度人:假如興都庫什山沒有山口,古印度文明也能一脈相承

TAG: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