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商朝的君主稱帝,周朝的君主稱王,夏呢?很有趣,還多被後人誤解

商朝的君主稱帝,周朝的君主稱王,夏呢?很有趣,還多被後人誤解

《歪歪侃封神》第359期

文/斯文卿相

君主,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對於這個統治者,大家習慣上都喜歡叫他皇帝,然而皇帝,是秦始皇之後才有的稱呼,那麼,秦始皇之前呢?

商朝的君主稱帝,而「帝」這種叫法的來源,則與他們的傳統有關,帝,古語中指天神,將「帝」與天神等同,大約就是從商朝開始的,因為商有機的將祖先和天神融為一體,認為天上只有一個天神,這個天神,就是他們的祖先帝嚳,後世歷代帝王死後,都會上天陪伴祖先,在帝左右。

加之商,認為天上有十個太陽,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之為十天干,每一天,都會有一個太陽降臨人間,因此當天出生的君主,就會以當天的太陽起名,如外丙、仲壬、太甲、沃丁等,這就是他們獨有的日名。

簡而言之,天神就是他們的祖先,所以他們祭天和祭祖是一體的,並且非常隆重,到了殷商中期以後,甚至都隆重到一日一祭的地步,每天祭祀一個祖先,如此循環往複,商朝能留下大量甲骨文,就跟這種祭祀有關。

所以,商朝君主的稱呼,就是天神與日名的結合體,稱之為帝某,如帝太乙、帝乙、帝祖庚、帝武丁、帝乙、帝辛等。其中的帝太乙就是成湯,帝辛就是紂王,因為他們分別是乙日和辛日出生的天神後裔。

而之所以將帝辛稱之為紂王,一方面是周對他的污衊,另一方面,周建立以後,他們的君主稱王,所以,自然不能再把敵人稱之為帝,否則,豈不是比他們矮了一頭。王,三橫一豎,代表天地人三才,古語中,王則是溝通天地的人,是天神在人間的代理人,字面上的意思就比帝差了一點,因為人家直接是天神,他們呢,只敢當天神在人間的代理人。

可問題是,周奪取江山以後,為何不像商一樣,接著稱帝,而是選擇了比帝低一頭的王呢?

說實話,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商將天神與祖先融為一體,歷經數百年傳承,已經深入人心,周武王伐紂之前,提出的思想就是「敬天保民」,敬的是哪個天,就是商人所說的天,如今天神的後裔被自己推翻,為什麼?周武王曾在《泰誓》當中說:「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什麼意思?

因為帝辛,也就是紂王得罪了天神,導致天神發了火,才讓我們懲罰他的,也就是說,周討伐商,是老天爺的意思,他是代理老天爺來懲罰紂王,而這裡的老天爺只能是商朝歷代祖先,所以,從這時候開始,他也就只敢當天神的代理人,而不是天神的後裔,只敢稱王,而不敢稱帝了,否則,豈不是說他們剛開始就是錯的。

至於得了天下以後,將自己也說成天神後裔,還說什麼商是帝嚳的側妃所生,是庶出,自己是帝嚳的正妃所生,是嫡系,除此之外,再多塑造幾個天神,如先秦典籍《世本》當中提出的三皇五帝,藉以沖淡一下一元制天神的影響力。

反正話語權在他們手裡,怎麼說,還不是他大周說了算,紂王即便再不滿意,也不可能從墳墓里爬出來發表不同意見,於是呢,周朝的「王」就這麼來了。由此可知,商朝稱帝,周朝稱王,各有原因,那麼,夏呢,為什麼說很有趣,還多被後人誤解?

需要說明的是,夏朝以及夏朝以前,還只是圖騰崇拜,他們只信奉風雨雷電這樣的自然神靈,還沒有將天神具體到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家族身上。

大禹治水有功,舜帝把古中原地區一股腦兒賞給他,古中原地區古稱夏,所以大禹自此以後,便將自己的尊號,由崇伯改稱為夏伯,這也是夏這個國號的由來,又因為大禹治水有功,人們都認為他「得地之道」,古語,「後」即指地神,大禹既然是「得地之道」,那自然就是地神的化身,所以,夏朝立國以後,便將他們的君王稱之為後,夏後氏即由此而來。

神話傳說中有一個射日的英雄叫后羿,這個人歷史上真的存在,東夷族有窮氏的首領,名羿,篡奪夏朝的江山後,才被稱之為后羿,意思就是夏朝管理地面的神——羿,並不是他姓後名羿的意思,從這個層面上講,大家熟知的千古昏君之首夏桀應該叫夏後桀才是,當然,桀也是周朝人給他的謚號,因為給已故君王加謚,是西周才有的傳統,他們怎麼就那麼愛評價別人的是非功過呢。

「後」這個稱呼,原本是夏朝君主專用,可後來呢,卻成了皇帝老婆的專用名詞,還深入人心,這時候,若再把「後」拿出來稱呼一個君主,一定會被很後人誤解,認為是在說這位君主的老婆,你說這事兒,可不是很有趣嗎。

歡迎關注,共話封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根也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三聖共議封神榜時,元始只要了兩個職位,通天就輸定了
封神演義里,子虛是什麼水準?他有資格同元始天尊講條件嗎?

TAG:草根也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