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孩子當知心朋友,必要套路少不了,這些技巧父母要知道
小軒是個活波開朗的孩子,平時在學校和班級很喜歡跟同學交流,但一回到家,跟父母說不了兩句話就開始逃避,小軒的父親很是苦惱,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跟自己交流。這天小軒回到家爸爸看到小軒悶悶不樂,於是就問他今天在學校過的怎麼樣?小軒聽到爸爸問這樣的話眼裡透出一絲警惕,只對爸爸說了三個字,還好吧。
然而爸爸沒有放過他,追問說還好是好還是不好啊,老師難道又批評你了嗎?小軒開始有些心虛的說哎呀沒有啦,爸爸回答道那就是挺好的唄!小軒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還行吧。這時爸爸反而惱了,直接說了句真是三棍子打不出個屁,不知道你天天心裡在想什麼!小軒因為不敢跟爸爸頂嘴只說了句真的沒什麼就進屋做作業了。
像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聊天和溝通方式會出現在很多家庭里,許多父母因為覺得自己是父母,就以父母的身份去質問孩子,教導孩子,孩子在學校接受老師的教育,回到家還要接受父母同樣方式的教育,自然就漸漸疏遠父母了。所以跟孩子聊天時,請放下您的目的性思維。
其實這種思維不光出現在家長教育孩子中,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搞笑"事件發生,分享一段人神共憤的聊天故事,一個姑娘和一個男孩兩個人互有好感,可聊天久了姑娘最終沒有跟男孩在一起,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對話。
姑娘電腦壞了,跟男孩說:"真倒霉,電腦又死機了,剛寫的文檔沒保存,55555"男孩連著說了三句很專業的話,是不是內存壞了之類的。姑娘瞬間情緒降到冰點,對他說:"明天再說吧,我去洗澡了。"男孩沒反應過來,還繼續說要給姑娘修電腦之類很專業的話。就這樣聊了一個月,姑娘不理他將他拉黑了。這個故事聽起來像是個笑話,實際上反映出很現實的問題。我們面對自己在意的事物時,往往聊天都帶有目的性,然而這恰恰是對方最反感的。
所以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避免先入為主,而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說一個正面案例。一位爸爸問孩子今天的課有意思嗎?孩子立馬提起興趣說挺好的,語文課文挺無聊的。這位爸爸沒有批評孩子反而順著他繼續往下說:有的課文是不太有意思。你不是很喜歡自然課嗎?孩子興緻勃勃的跟爸爸說自然課好玩,今天講了好多識別方向的方法。爸爸繼續說都有什麼方法呢,爸爸只會看太陽辨別方向。孩子笑了笑嘲笑爸爸說你好笨啊,那不就是.......這個孩子之所以願意跟父親聊天,是因為爸爸抓住了孩子的心理,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是不是很羨慕呢?不知道自己家的孩子該怎麼辦?接著往下看。
其實跟孩子溝通是有方法的,首先我們得抓住孩子的某一個興趣點,然後具體切入,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就可以問他今天美術課學什麼了,而不是問今天數學講了什麼。其次我們可以將話題先轉移到別人身上,比如你那個某某同學是不是今天沒去學校,從而讓孩子減輕自身壓力。然後要做到只傾聽,不說教。不要去教育孩子,要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說什麼先回應,再循序漸進的啟發。
同時也不能給予否定孩子,不要一次考試沒考好,就拿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孩子心智很脆弱,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很不利的。
如果做到以上幾點,您的孩子想必一定會願意跟您溝通,家庭也會越來越和諧快樂。還等什麼,快去試試吧。記住,要選對方法哦。
※家長眼中最有營養的3種食物,其實都是「假營養」,難怪娃長不高
TAG:采兒媽媽說育兒 |